公元1127年,金人南下,掳走了徽钦二宗,并且将宗室大臣等一网打尽,全部押往遥远的北国,这就是靖康之乱。幸好,天不绝大宋,让康王赵构独自逃走,并在南方再建宋朝,苦苦支撑。此时,金人仍在北国攻城掠地。建炎年间,抚州知州王仲山降金,不久他的哥哥、袁州知府王仲嶷也投降了金人,引起轩然大波。(抚、袁二州守臣王仲山、王仲嶷皆降)
当时,金军携攻破北宋的余威,屡战屡胜,而当时赵构只顾着东奔西走,居无定所。那时候宋高宗自顾不暇,很多地方的知府见风使舵,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为什么王仲山、王仲嶷二人献城投降却引起了朝堂如此的愤怒呢?
原来,这两兄弟本身也不足为道,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是大宋中级官吏中很普通的一名,但他们的父亲,却是曾经担任过北宋的宰相。并且这个宰相,世受皇恩,居庙堂之高,历经三朝而不倒。
这个人就是王珪,他在仁宗时考上了进士,而且还是榜眼,差点就取得了状元。随后,他将才华发挥得尽显无余,当年的状元是谁,已经无人可知,但榜眼王珪在文学界的成绩却是有目共睹的。他编写的《宋两朝国史》、《在京诸司库条式》、《王珪集》、《宋六朝会要》、《华阳集》等等,成为我国文化典籍中的珍宝。
王珪在当时的文采就受到很多人的推崇,因为经常有妙语,宋仁宗安排他担任起居郎,专门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后来,又让他担任学士兼侍读,为朝廷起草诏书。这个工作一直持续到英宗、神宗时代,直到后来担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话说一年中秋时节,仁宗心血来潮,特地传旨让王珪一起赏月赋诗。因为王珪的文学素养极高,又善于点评诗词歌赋,仁宗与他相谈甚欢,并拿出自己的诗文向他请教。王珪捧着御诗在手,赞叹“叹仰圣学高妙”,极尽阿谀奉承,让宋仁宗非常受用。
天子一高兴,便让周围的嫔妃、宫女捧出她们的丝帕、团扇等物品向王珪求诗。王珪确实大展才华,根据每一个女性的特点不同,出口成章,一篇篇佳作由此诞生,宫中惊呼为天人下凡。此情此景,堪比当年诗仙李白在杨贵妃面前的盛况,欧阳修大赞其为“真学士也”。
然而,职位越升越高之时,王珪却被官场这个大染缸所变色。他身居副宰相、宰相的高位,却没有履行半点职责。上朝时,毫无自己的主见,只说“取圣旨”,神宗裁决时,他只是恭恭敬敬的说“领圣旨”,退朝后告诉回禀的人说“已得圣旨”,当时人讽刺他为“三旨相公”。
他却毫不在意,虽然没有做出大奸大恶的事情,但他他专营阿谀之道,投皇帝所好,结党营私,以求发达和自保。在名相辈出的北宋时期,这位庸臣的评价极低。
大概因为这种自私的性格,影响到了自己的儿子,也让他们面对国家的危难,毫无半点担当。金人南下迫近抚州,作为长官的王仲山,平日里享尽北宋优待士人所带来的好处,大事来临,既不死战,又不撤退,而是在醉生梦死之时,坦然投降,接受了金人的职位。
早在和平年代,王仲山就将自己的女儿,千挑万选之后嫁给了秦桧。秦桧本身也是有过满腔热忱的,在北宋时期还大义凛然,力主抗金。但靖康之难后,被金军俘虏后经过洗脑后放回来时,便成为朝中投降派的领袖。
秦桧的一生,就是反复在出卖国家利益,断送国家前途的一生。岳飞抗金大有收获,他就和宋高宗一起,以“莫须有”的罪名将这位英雄逮捕下狱。因为岳飞的名气太盛,秦桧还有所顾及。
此时,王仲山的女儿、王珪的孙女,正是秦桧的正妻,时人评价她比秦桧更为凶狠歹毒。《朝野遗记》中说秦桧正对于岳飞的处置犹豫不定之时,王氏却笑着拍手而道:
老汉何一无决耶?捉虎易,放虎难也。
这样,民族英雄岳飞被害于风波亭,酿成千古奇冤,也让后世人扼腕痛惜。然而王氏也没有好结果,她与秦桧等三人一起,生生世世都跪在岳王坟前。
王仲山的背叛,离不开父亲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让他只为自己,没有民族大义。他的女儿,则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从此背上千古的骂名。
参考资料:《宋史》、《资治通鉴》、《朝野遗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