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解釋一下古代這種東X西X南X北X的朝代是怎麼來的。

古時候或者說當時其實並不是這樣叫的,都是後世人們爲了區分政權,根據一些大事件來簡單的區別。比如西周東周就是因爲當時周朝國度從鎬京(陝西西安)東遷到洛邑(河南洛陽),根據國都的一次變遷,後人爲區分這兩個政權,所以叫做西周和東周。

像是我們更熟悉一點的東西漢,南北宋都是後人爲了方便區分時間段才這樣叫的。在當時都是統一叫做周,漢,宋。當時人們可不會叫東周西周,南宋北宋。

西周最後一任周天子

西周最後一任周天子是周幽王(當時不叫皇帝,叫天子),周幽王是個很著名的帝王,烽火戲諸侯說的就是他。

烽火戲諸侯

周幽王當時寵愛自己的一個妃子叫褒姒,爲了褒姒周幽王廢掉了自己的皇后申氏女,想要立褒姒爲後。最後甚至和申氏的兒子太子姬宜臼都廢了,立了和褒姒的兒子姬伯服爲太子。

司馬遷·《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當幽王三年,王之後宮見而愛之,生子伯服,竟廢申後及太子,以襃姒爲後,伯服爲太子。

申氏的家族是當時周朝的諸侯國申國,雖然是個小國,但是來頭很大,申氏族上是輔佐過大禹治水的重臣,大禹當權後賜姜姓並封地(給了很多地盤)有呂地有申地,呂地的著名人物就是姜子牙,申地就是這一脈。

申國的諸侯申侯一直不感冒周天子,結果周幽王把申侯的女兒廢了外孫廢了,娘倆逃到申國哭訴,申侯氣的惱羞成怒,直接聯合當時周朝邊境的犬戎和一些諸侯國圍攻鎬京。

最終結果就是,申侯等人的聯軍大敗周幽王,周幽王和姬伯服慘死驪山,褒姒也被犬戎擄走。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遂殺幽王驪山下,虜襃姒,盡取周賂而去。

東周建立

姬宜臼在姥爺申侯和一些諸侯國的支持下掌握了周的政權,成爲新一任周天子。當時犬戎在鎬京掠奪的不少財寶,還順便搶佔了邊境很多土地。

姬宜臼即位後稱爲周平王,他覺得犬戎勢力越來越大,時常進犯邊境,於是打算遷都以避犬戎鋒芒。

當時大臣曾力勸平王,說鎬京有天險,儘管犬戎時常進犯邊境,也並無大礙,反而是遷都洛邑會被各諸侯國包圍,恐怕是羊入虎口。

平王不聽,執意遷都。遷到洛邑後,也沒有帶豐、鎬的百姓,全靠周圍的諸侯國支持,結果導致周王室開始日益衰落,而周圍的諸侯國開始逐漸強大。整個東周名存實亡。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闢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彊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

所謂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同樣也是後人給的稱呼,在當時時代還是叫做東周,或者各自諸侯國自己的叫法。

之所以叫做春秋,是因爲古人記錄一年都按春夏秋冬來記敘,比如XX年冬,XX年春。而其中更以春秋爲主(主要是因爲春天播種,秋天收穫,可以算過一個輪迴,而夏天冬天沒有特色)

當時魯國作爲東周姬姓宗邦,是周立的保存着和實施者,各國諸侯瞭解學習周禮都會去魯國學習,魯國雖然不大,但是卻民風淳樸,是有名的禮儀之邦。魯國也出過很多德高望重的大學者,比如孔子,孟子,魯班,左丘明等。

魯國的史官把當時各大諸侯國的大事都按照春夏秋冬一年的順序記錄下來,這部編年史被稱爲《春秋》。

孔子曾整理過這部編年史,所以《春秋》也是儒家經典之一,春秋總共記載了242年的大事件,所以這段時期,我們一般叫做“春秋時代”

戰國就更直接,春秋末期,經過百年的爭霸戰在,周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減,在三家分晉後,則以秦楚燕韓趙魏齊戰國七雄爲主。

而這七大國又連年戰事不斷,諸侯國戰爭、變法、改革導致戰亂一共持續了兩百餘年,由於戰爭不斷,所以從三家分晉七雄出現開始,一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兩百多年我們都成爲“戰國時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