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先說說修路這點事,那裏正是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本人在鄉鎮上班,對修路的事還是瞭解一些的。在我們黑龍江綏棱縣,由於爭取力度大,基本上得到了普及,即使是剛下過雨,老百姓也能穿拖鞋走在街上了。關於指標問題是這樣的:

各地修路指標有限,只能有先有後。比如說一個鄉鎮10個村,需要修的有20公里,而縣上給的指標只有10公里,那麼就會有排在後邊的,如果下一年還有指標的話,可能就會都修上了,如果沒有那就得等。我們這兒有個村就是這樣,由於後來沒有指標了,到現在還沒有修上。

個別村沒有修路匹配資金。修村村通公路時,需要村集體匹配資金,記得當時我們這修一公里大概要匹配20幾萬的樣子,如果村裏沒有積累,老百姓也拿不出這筆錢,資金匹配不上,就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別的村修路,這對於當時那些村裏沒有積累的村確實是個難題,有的村就被落下了。

個別村沒排上號。興修農村白色路面的那幾年,正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時期,每個縣都有自己的建設規劃,每個鄉也有自己的規劃,這樣哪個村先修、哪個村後修早就排出順序了,如果排到最後,指標沒了,也只能乾瞪眼。

農村修建白色路面極大的改善了農村居民出行的問題,受到大家的歡迎。

但是由於有些地方當時財力不足,匹配資金縮水,有的地方甚至上級給多少錢就修多少錢的,但是公里數卻不能少,沒辦法,只能在路面的厚度和寬度上做文章,在我們當地原來設計的4米路修成了3.5米道,甚至有的是3米的道,這樣導致雙向會車出現了尷尬,走到對頭時過不去,只能跨路肩硬過,有些時候出現了小汽車掉到溝裏的情況。

還有就是有一部分村屯路沒有墊層,鋼筋少或者沒有,導致現在水泥板破碎,有的路根本就走不了,影響村民出行。

(文/三農廣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