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尤其是德国的重型“虎”式坦克,综合作战能力非常强悍,盟军根本无力抵挡,只好寄希望于反坦克锥这种笨拙但是非常有效的“武器”。由于反坦克锥的构造非常简单,成本非常低,因此,将它布置在作战区域之后,能够有效阻止坦克的进攻。

反坦克锥,是反坦克的一种形式之一。自从坦克诞生以来,无论是一战还是二战,诞生了不少知名的坦克。最具代表的是德国的闪电战,二战初期德国就是通过强大的地面装甲部队来实现的,作战速度之快,而苏联也在二战末期和冷战时期打造了自己强大的“钢铁洪流”,并成为苏联陆军装甲力量的主力。这两国的部队在当时是非常具有威慑力的。坦克作为集群作战的中坚力量,一旦大批量进行攻击时,钢铁洪流的攻击力量几乎无人可挡。

二战装甲集群
但是,自古有一句老话,叫做“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有了先进的武器,自然就要有与之对应克制的武器,反坦克一直是人们研究的方向,除了反坦克火箭筒,反坦克炮,反坦克枪,地雷这些反坦克武器之外,如果有办法让坦克在攻击时慢下来甚至改道,就可以抵御坦克的攻击了,于是,反坦克锥这种看似原始笨拙,却极其有效的方法就出炉了。

反坦克锥,其实就是一个混凝土块,其外表为三棱锥形状,形似小型金字塔,一般为半米高。由于反坦克锥的构造非常简单,成本非常低,因此,将它布置在作战区域之后,能够有效阻止坦克的进攻。

由于反坦克锥有三个平面,当坦克想通过爬坡的方式来翻越这个看起来不大的混凝土块时,反坦克锥是三面光滑的侧面,坦克动力强劲,可以很轻松地向上滑动,当坦克底盘到达三棱面的顶部,也就是顶部的边缘时,由于没有着力点,坦克的底部就很容易卡死。因为两个履带都在三角锥上,根本没有角力点,就是被卡在上面。

坦克这时就像被千斤顶给顶起来了一样,就算是坦克偶尔有着力点可以加速,但是,由于坦克履带的转动,反坦克锥会不断转动,总会有一个棱角翻上来,坦克最终会被卡住,无法前进,尽管坦克履带怎么转动,都不行。举个简单形象的例子,一个高个子大汉和一个矮子打架,高个子大汉揪起矮子的衣领,矮子虽然下面的腿一直在蹬,但是怎么蹬腿都跑不开。

这家伙结构就是那种三角菱形形状,比较坚固,无论怎么摆放,上面的三角柱字都是有的,所以说摆放和制作也比较随意,再就是这玩意用混凝土浇铸的,这玩意人都搬不走,用火炮打吧,又打不过来,只能是工兵爆破,因此那个时候用反坦克锥的性价比很高的,毕竟用混凝土浇铸就完事了,这东西的价值不体现在击毁坦克的战果上,而是拖延敌方装甲部队的进攻时间,甚至缠住坦克,进而严重削弱敌方的进攻力量。因此用反坦克锥布置防御的性价比是真心的高。

最初的反坦克锥的,就是德国想要闪击的目标:捷克斯洛伐克。在约翰·基根编著的二战史权威著作《二战史》中记载,德军在开始进行“闪电战”之后,本来想闪击捷克斯洛伐克的,但是,对方一夜之间就在阵前修筑了一道钢铁防线——反坦克锥。这些装置由四根钢管焊接而成,就像一个一个的小型金字塔一样,坦克想要正常通过,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德军使用炮兵对这个区域进行了狂轰滥炸,耗费了数不清的弹药,才打通了这条防线。

二战时期著名的齐格菲防线,反坦克锥名声大噪,玩坦克世界的伙伴们在这张地图上清晰可见德军把这种防御椎大量部署在齐格菲防线上,反坦克锥之间还埋设了大量地雷,不远处的碉堡还有反坦克炮和机枪,坦克只要被困在上面,地雷爆炸先来以击,还有反坦克炮在后面瞄准,这条防线对阻止美军强大的装甲群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美军发动几次进攻才突破,当然自己也损失惨重。

其它国家一看,捷克斯洛法克的反坦克锥效果非常不错,纷纷进行仿效。并且各国在钢铁反坦克锥的基础上,研发出了成本更低、生产效率更高的水泥“反坦克锥”,命名为“龙牙”。尤其是盟军,对于反坦克锥的依赖性更高。因为当时德国的装甲集群闪电战策略,令人根本无法应对。尤其是德国的重型“虎”式坦克,综合作战能力非常强悍,盟军根本无力抵挡,只好寄希望于反坦克锥这种笨拙但是非常有效的“武器”。

盟军还专门结合“虎”式坦克的相关参数,将反坦克锥按照一定间距排列成为行和列,在阵地前沿形成一个广阔的反坦克区域,阻挡“虎”式坦克的进攻。就连“虎王”坦克也无可奈何的反坦克堆,多次迫使德军改变作战路线,为盟军赢得反击时间与空间。

当然,随着新型武器的发展,针对反坦克锥的武器也被开发出来了。比如美军的“灰熊”破障车,就是以M1坦克为底盘进行改装而来。它不但具备超强的动力,而且专用清障装备可以迅速将反坦克锥推开,从而为坦克快速开辟一条通道。因此,属于反坦克锥的辉煌时代已经结束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