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齐威王四年,赵国攻打魏国的属国卫国,魏惠王随即与卫、宋两国联军出兵伐赵,赵国无法抵挡由魏国组织起来的联军攻势,遂节节败退,最后魏国包围赵国邯郸,赵国形势岌岌可危,只好向齐国和楚国求援。此时齐威王面对嚣张跋扈的魏国,早已不能忍耐,不过齐国到底是该出兵救韩还是不救。

大家好,我们的豫西八大碗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魏国是战国初期最强盛的国家。三家分晋后,魏国取得山西西南部一带的土地,此处土壤肥沃,既适合生产,又有险要的地势作为屏障,再加上魏文侯眼界开阔,任用李悝进行变法,不仅使魏国的土地得到良好开发,而且使魏国国力日益增强。
魏文侯、武侯两代君主联合韩、赵两国,不断对外扩张,西伐秦国取得河西地,南讨楚国,北败中山,东退齐国。待魏国传至魏惠王时,国力发展到巅峰。
魏惠王有意承袭晋国在春秋时代的霸主地位,因此他多次主持会盟活动,鲁、卫、宋、郑四国来朝贡,魏国俨然有了天下霸主的气势,这让近邻齐国倍感威胁。
早在田齐桓公时期,齐国就曾与魏国有冲突;而同为三晋的赵、韩,也因为魏国单方面过于强大而与其产生矛盾。在这样背景下,三晋间的合作关系必然会出现裂缝,此时,齐国的机会到来了。
桂陵之战——齐国虽取胜,却没有伤到魏国之根本
齐威王元年,齐与赵、宋会于平陆,表明此时齐国与赵国开始有了合作。齐威王进行改革后,齐国国力日益增强,想重新向西方及北方发展。
然而,此举自然会形成与魏国为敌的局面。因此,自平陆相会后,齐国虽然与赵国有了合作的共识,但是也不敢贸然得罪魏国。
齐威王曾派兵攻打燕国,不过沟水交战并没有得到胜利,只好撤退;之后,齐国与魏国爆发了著名的“桂陵之战”,此战成为齐魏争霸的起点。
齐威王四年,赵国攻打魏国的属国卫国,魏惠王随即与卫、宋两国联军出兵伐赵,赵国无法抵挡由魏国组织起来的联军攻势,遂节节败退,最后魏国包围赵国邯郸,赵国形势岌岌可危,只好向齐国和楚国求援。
消息一传到齐国,齐国内部分成邹忌的主和派与段干纶的主战派,形成激烈的辩论局面。可见,赵国向齐国请求援军,这对齐国来说是一件相当严重、需要谨慎对待的事情。
如果出兵援救赵国,那么就意味着与强大的魏国为敌,这种情况对刚改革完的齐国来说,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假如齐国不幸援救失败,那么必定会受到不小的伤害;但是若不去救援赵国,将导致魏国兼并赵国,这将会影响齐国向西发展的战略。
出兵还是不出兵的决定权,就落在了齐威王身上。齐国长期受制于三晋的武力牵制,因此齐国不论是想向北方的燕国,或者是向西方的鲁国发展,都会被三晋击退;如今三晋分裂,无疑给了齐威王一个反击的机会,而且他也想向西发展开拓,假如魏国持续壮大,那么齐国的发展将会更加困难。
正因如此,齐威王决定出兵援助赵国,他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领兵八万援赵,开启了“桂陵之战”的序幕。田忌想领齐国八万兵马直奔赵国救援,被孙膑阻止,这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有相应的记载。
田忌觉得孙膑“急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之言有理,于是听从了他的战略安排。另一边,魏国由庞涓领八万精兵攻赵,兵行经荏丘,直攻赵国,田忌再次听从孙膑的策略,分出一部分兵马攻打位于宋、卫之间的军事要地平陵。
不仅如此,孙膑更刻意安排齐城、高唐两地方作为诱饵,使魏国可以非常轻易地攻下两地,以示齐国兵弱。田忌虽然心中焦虑,但是仍尊重孙膑的安排与布置。
庞涓听闻齐国攻平陵后,已经打心眼里轻视了齐国的统帅,再加上新胜齐城、高唐之役,庞涓更认为齐兵积弱不振。因此,他一听到齐兵竟然还想以寡兵攻击魏国大梁,便舍弃辎重装备,轻兵赶往大梁,准备迅速击退齐兵。
孙膑先前以示齐国的弱势,麻痹了庞涓,使他轻视齐国的战力。事实上,孙膑保留了大半的兵力伏于桂陵,当庞涓轻兵连夜赶至桂陵时,士兵已经疲劳不堪,而齐国则以逸待劳,一举击败魏军并擒获庞涓,这也说明孙膑的“围魏救赵”策略取得了成功。
虽然在“桂陵之战”中,齐国靠着孙膑的战略成功地击败了强大的魏国,但是魏国的实力强、根基壮,并非一战就可以击溃,而且齐国在“桂陵之战”的成功仅是战略方面的成功,并没有与魏国发生正面冲突。因此,虽然齐国擒获魏将庞涓取胜,却没有伤害到魏国的根本战力。
齐威王五年,魏国重新整备军力,又在襄陵击败齐军,这也显示出魏国的实力依旧强大。也正因如此,同年齐国就开始与魏国谈和。两国谈和后,齐威王开始担忧西方的威胁,于是修筑旧有的齐长城,且对于西方改采防御的姿态。
赵国也趁齐国之危率兵攻打齐国,结果齐国败,赵取得高唐。由此可知齐国的战力还无法跻身于强国之列,因此齐国究竟在何时重新发动攻势,便成了一个值得谨慎思考的问题。
马陵之战——齐、魏“攻守之势易也”
魏国经过“桂陵之战”的失败后,并没有失去强国的地位。如上所述,魏军曾攻破邯郸,但因魏国还受到秦国的骚扰,彼时已经无心恋战,便归还了邯郸,并与赵国盟于漳水。
之后,魏惠王将魏国的实力发展到了巅峰,魏国“带甲三十六万……西围定阳,又从十二诸侯朝天子,以西谋秦。”秦国面对魏国的武力威胁惶恐不已,而商鞅此时向秦王献出一计——派自己前往魏国劝说魏王。
商鞅劝说魏王“先行王服,然后图齐、楚。”魏王听商鞅之言,也感到满意,便开始“此天子之位也,而魏王处之。”
魏惠王本想行天子之制以令天下诸侯,但是他这样的行为,正好中了商鞅的圈套,不久之后,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反弹的声浪越来越多。与此同时,齐国对魏惠王称王之举也感到不满,齐威王率卿大夫与秦国达成共识,共同对抗魏国。
魏国见到天下诸侯浮动,认为应该杀一儆百,以示反抗魏国的下场,韩国便成了那个“靶子”。这是为何?因为韩国也反对魏国,且实力弱小,本来就不是魏国的对手,因此首当其冲成了魏国攻打的对象。
韩王四处求援以渡此难,他派出的使者到了齐国。齐国自然相当不满魏国行天子之制以令天下,不过面对强大的魏国,多少还是有几分顾忌的,因此当韩使向齐国求援时,齐国内部又一次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此时齐威王面对嚣张跋扈的魏国,早已不能忍耐,不过齐国到底是该出兵救韩还是不救?出兵救援是要早救还是晚救?这些都是问题。
魏国的野心已经完全暴露出来,假如不救韩国,那将使魏国更加嚣张,因此出兵救援自然是必要之举,但是要早救还是晚救呢?
田忌曰:“夫韩、魏之兵未敝,而我救之,我代韩而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
由田忌的论点可知,齐国有心想向西方发展,但是三晋势力阻隔在齐国西方,因此就算要出兵救援韩国,也要想办法先让韩、魏彼此消耗战力,否则就无法为齐国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优势,也无法将齐国势力向西延展。
因此,齐国转告韩使说将提供援助。韩国知道齐国将出兵援助,也下定决心与魏国苦战,等待齐国援军到来。魏国全力进攻,五战攻韩皆不能得胜,双方都损失惨重。
在韩国千呼万唤之际,齐国终于出兵援助。齐军由在“桂陵之战”战胜魏国的名将田忌为主帅,孙膑为军师,意图再一次取得对魏国的胜利。
齐国此次仍然采取直攻大梁的策略,魏惠王赶紧命太子申为主帅并调回魏将庞涓准备应战,但是魏国国内早已流传“太子年少,不习于兵……而孙子善用兵。战必不胜,不胜必擒。”的传言,可见,这场战役还没开始,魏国国内已经乱了方寸。
孙膑认为魏军一向视齐军懦弱胆怯,希望借魏军这轻视的心态反制魏军,因此当齐军入魏的第一天,孙膑造灶十万,第二天五万,第三天三万。魏将庞涓在齐军后方追赶,见齐军遗留下来的灶一天比一天少,便放下戒心,命令士兵快马加鞭追赶齐军,想一举破敌。
孙膑埋伏于马陵,当庞涓赶至时,天色已暗,无法注意到埋伏于此的齐兵,中了孙膑的埋伏。结果庞涓战死,魏太子申被俘虏,齐杀魏兵十万。魏国在“马陵之战”中受到惨重的打击。至此,魏国不再有称霸诸侯的实力。
魏国经过“马陵之战”后,损失还未恢复,齐国又联合赵国出兵继续削弱魏国;秦国商鞅也设计捕获魏公子卬、伐魏成功,使魏国声势大跌。因此,魏国更加不振。魏惠王失势,仍然想报复齐国,但是局势已不从他愿,他只好听从惠施的建议与齐国媾和。
齐国经过“马陵之战”,遂取代魏国成为东方最强的国家,为何这么说?当齐国田婴出使韩、魏两国,并要求他们臣服时,韩昭侯与魏惠王只能听从齐国的要求。齐威王、魏惠王相互承认并称对方为王,也间接向天下宣告——齐国已经成功地取代了魏国,成为东方最强的国家。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