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的行爲,錯誤或者進步,父母的反應很關鍵,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孩子的成長空間和未來發展情況。

父母形成了孩子最重要的人際環境之一,我們如何反應、如何應對會引導孩子的觀念、做法,甚至思維方式。

然而很多時候,儘管並不是本意,家長們的過激反應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

1. 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對於個性很強的孩子,父母過激的批判和情緒可能非但不能使孩子聽進去話,甚至可能逼孩子做出不理智的事。

上了初中後,子豪好像越來越不耐煩,和爸媽說話沒兩句就不想聽。對於爸媽的意見也不像以前那樣樂意接受,反而喜歡找茬,也不管有沒有道理,就是要頂你兩句。

這可能是青春期叛逆情緒的自然情況,但仍然讓子豪爸媽爲此十分苦惱。平日的摩擦中也鬱結了很多怒火。

一天,子豪的期中考試沒考好,本就失落自責,一想到要和家長交待,估計結果又是一頓數落。頓時覺得壓力山大。

回到家,家裏氣氛果然很不好。可偏偏屋漏偏逢連夜雨,爸媽發現了他和彎彎的網上聊天記錄,大概是有點懵懂的年紀,內容多少讓爸媽有些誤解。

爸媽自然地把成績下滑和聊天信息歸因到一起,世界大戰一觸即發,兩人像踩了電門一樣激烈地把子豪從頭到尾數落了一邊,從眼前說到未來失敗,從成績說到人格。

孩子本就情緒不好,受這些反應一刺激,一怒之下甩門而去,帶上零錢離家出走,但是終究沒多少,在車站門口徘徊的時候差點被人騙走,幸虧警察及時趕到。

孩子不同時期做事的方式都不一樣,有時不夠成熟,同不合適的強硬方式很可能起到硬碰硬、適得其反的效果。

2. 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對於心事重的孩子,本身的心理負擔如果已經不堪重負,父母的過激反應可能成爲駱駝瀕死前壓上的最後一根稻草,留下重重的心理創傷。

他人的不理解、不支持尚可以“外人”爲理由,而如果親密關係最後一層防線的家庭無法給予理解和安慰,孩子的負面情緒就無處可退,很可能最終走向情緒崩潰,甚至引發抑鬱症。

莉莉高考備考時壓力巨大,加上錯失了幾次加分和推薦的機會,看着昔日並肩作戰的同學好像已經一隻腳踏進理想大學的大門,而自己卻毫無着落。

在學習上她便更加地患得患失。出於期望和關心,父母總是熱衷於給她找各種網上的“提分速成”、“狀元攻略”樣的文章視頻要求她聽。

殊不知這些根本不適合莉莉,甚至本身就是騙錢的虛假信息,反而給莉莉徒增了和父母交流的負擔,和高期待的壓力。

在多次希望母親不要過多建議並且失控大哭時,母親卻因爲束手無策,以及意識到自己的教育方法被質疑,於是反過來憤怒地斥責她。

最後莉莉因爲長久的壓力、焦慮、家庭的不理解最後引發了輕度抑鬱症,每天會不受控制地流淚,最後不得不短暫休學調整自己。

傷害孩子,可能就從父母肆意的過激反應開始。

3. 使孩子形成極端性格

父母的反應是孩子判斷自我行爲的標準。

孩子先天會以家長爲行爲模仿對象,而學習這種過激行爲容易誘發孩子性格的極端。

鄰居小蕊經常叮叮咣咣吵鬧不斷,孩子每次都又氣又怒甩門而去,在家沒辦法找到情緒出口,只能在學校發泄。因爲常常挑起紛爭,孩子也不只一次被放學後留下或者叫家長。

面對糟糕的親子關係,小蕊既想解決又無計可施,最關鍵的還是自己“孩子一旦惹了事,火一上來,根本就沒法控制”的條件反射似的反應。

這種反應倒也不是隻針對孩子,平時在菜市場小蕊和別人吵起來也是家常便飯。

想了很多辦法都收效甚微,我出於好奇心地問她,如果自己被自己母親這麼對待會怎麼樣?過了一會兒,經過自我反思,她忽然意識到,或許自己的強烈反應其實大程度是從自己母親那裏學會的。

雖然小時候十分討厭,但自己卻似乎正在將這份“過激反應”繼承下來,傳遞給下一代。

作爲當年的孩子,小蕊從母親那裏形成了無法控制怒火的性格。而作爲現在的媽媽,如果小蕊仍然讓過激反應充滿生活,明天的孩子或許就是現在的小蕊。

我們沒法決定會遇到什麼,卻能決定如何反應。

請我們避免過激反應,以溫和理智的方式,和孩子共同解決問題、面對困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