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讯 近日,《推动三江源国家公园设立工作方案》印发,明确2020年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届时,三江源国家公园将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那么,什么是国家公园?有哪些内涵?近年来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

什么是国家公园?

国家公园是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区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国家公园是指由国家批准设立并主导管理,边界清晰,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地或海洋区域。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地的最重要类型之一,属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禁止开发区域,纳入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管控范围,实行最严格的保护。除不损害生态系统的原住民生活生产设施改造和自然观光、科研、教育、旅游外,禁止其它开发建设活动。

图为三江源湿地湖面上的斑头雁 摄影:赵耀

三江源国家公园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由长江源(可可西里)、黄河源、澜沧江源三个园区构成,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实现全民共享、世代传承;公园保护、建设和管理,遵循保护优先、科学规划、社会参与、改善民生、永续利用的原则,且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有哪些内涵?

2017年印发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建立国家公园的目的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始终突出自然生态系统的严格保护、整体保护、系统保护。国家公园要坚持世代传承,坚持国家代表性;国家公园既具有极其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又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科学内涵;又以国家利益为主导,坚持国家所有,具有国家象征,代表国家形象,彰显中华文明。坚持全民公益性,坚持全民共享。

近年来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取得的成就

青海省政府根据国家公园设立标准,顺应契机,于2015年向中央上报《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并且正式出台《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编制完成《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制定印发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科研科普、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特许经营、预算管理、项目投资、社会捐赠、志愿者管理、访客管理、国际合作交流、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方案等10个管理办法,形成了“1+N”制度体系。

近年来,三江源区生态环境质量得以提升,生态功能得以巩固,水源涵养功能有所提升,湿地面积进一步扩大,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比十年前提高了11%和30%以上,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藏羚羊由20世纪80年代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可可西里申遗成功,成为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世界自然遗产地。

不仅如此,如今的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正在用科技手段打造“智慧公园”。建设青藏高原特有物种基因库,谋划和实施的“数字国家公园计划”,通过天—空—地监测体系,建立健全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传输、预警服务、技术保障等形成多学科融合、大数据驱动的科学平台。(中国西藏网 综合/常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