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張楠

“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籃協主席姚明提交了一份題爲《體教融合不能忽視人格塑造》發言,通過籃球青訓基礎的問題,希望通過上層合作加強體教融合。他的提案也指出了目前體校關於義務教育不足的地方。作爲中國專業體育教育的基地,體校的教育情況又是如何呢?


半天上課半天學習是普遍模式

作爲上個世紀的產物,體校生存模式幾乎還是保持着之前的模式。在9年義務教育階段,基礎課教育基本滿足,但是最終的檢驗則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

大多數目前還存活的優秀體校,小學教育的模式基本是學校附近的小學掛靠,半天在小學上課,半天在體校訓練。初中三年階段,學校會聘用基礎課教師進行教育,但是的確如姚明所說,這些教師的工資待遇、職稱評定、繼續教育等模式很多都不是在教育系統內。

專業體校屬於中專性質,中考過後,基本道路就是走專業體育培訓。以往九年義務教育體系中,嚴抓學習、考試這些模式一定程度上都能確保孩子的能力水平。而現在進入到素質教育階段,小學肩負,取消考試。半天的課程教學壓力降低,體校依然還是保持過去半天上課半天訓練的模式,顯然並沒有和現在的教育體系平行,質量更難保證。


包分配的年代早過去 體校生存難

少體校,這曾經是中國體育的基石。各地通過少體校發掘人才,爲國家輸送大量的體育人。上個時間50年代,體校的產生更是符合那個年代的需求。中專畢業,大部分都可以進入到國家隊,這是體校成立之初對於選擇體育這條路的人,最有的選擇。

“包分配”、進入體校戶口可以“農轉非”,這些在上個世紀中期如此吸引人的字眼,在現在看來似乎都已經成爲了過去時。

曾經的香餑餑在進入這個世紀之後10年,開始逐漸進入衰落。隨着家長教育理念的改變和高學歷的普及,過去誘人的包分配中專早已經不再具備誘惑。想要讓孩子通過體育成爲入學敲門磚的家長,大多會選擇社會培訓機構提高孩子技能;學校體育教育的普及,也豐富了孩子在校內就能完成體育教育的訴求,追求高學歷找到好的工作,終究是所有家長的願望。

而體校既不能滿足好就業;也不能打牢基礎教育,讓孩子最終通過體育爲敲門磚,考上更好的大學;爲國家輸送人才,道阻且長。更多的體校孩子畢業後,都是進入地方隊,進入國家隊的金字塔困難重重;有些熱門項目的孩子,也會選擇進入社會體育培訓機構,但多會被更高學歷的人淘汰。

早年,江西省體育局副巡視員譚清元就曾透露,這種依託在教育系統裏的體校,體育苗子半途而廢情況嚴重,“很多孩子練到一定程度後,有了運動員等級證或達到了理想成績就不練了,因爲這些孩子是爲了升學加分才練的體育,目標達成後,自然也就失去了堅持的動力。從體育部門來說,這是人才流失。”

時代的產物,開始在夾縫中生存,他們也在這個時候出現分流。老牌的體校,因爲肩負着爲地方隊輸送人才的任務,所以生存並不是問題,但招生成爲了最大的困難。

“現在願意把孩子送到體校學習的,大多都是家長沒得選擇,只能選擇體育這條路才把孩子送過來的。義務教育普及,現在孩子都能有學上,教育基礎肯定比在體校好,不是萬不得已,很少有人還會選擇體校。真正因爲喜歡體育,寧願放棄其他一切的家庭,真的太少了。”一名體校教練這樣透露。

而在一些地方,因爲根本無法疏通體育體系的通道,把孩子送往專業隊。天津體育局曾經做個一個統計,教育系統內的體校在2011年爲專業隊進輸送了2人,2012年是4人。這種依託地方體育局存在的體校,既無法提升教育水平,又不能爲專業輸送人才,生存的意義就幾乎沒有了。


更好的融合時代教育的步伐 纔是體校生存之道

無獨有偶,就在姚明兩會上發表自己的想法同一天,他和劉翔的母校上海體育職業學院被撤銷了。這是一所跨越了半個世紀的體校,而他的撤銷並非是因爲經營不利,而是因爲過去太成功,爲國家輸送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從而被併入了上海體育學院。

這樣的併入合作其實是順應時代的方式,在中專學歷日趨無法在社會上立足的情況,手握優勢的體育資源,打通更高的教育渠道,這是體校的優勢所在。

關於體校的歸屬問題,最近十年一直被不斷提及。專業人士認爲,體校過去隸屬於體育系統,重體育輕教育,在這樣的時代體育已經成爲教育重要的敲門磚,既無法打通國家隊專業隊的輸送,又無法確保孩子的基礎教育,在堅持這樣的模式的體校早晚會被淘汰。

也就是在近十年,很多地方體育局提出希望能夠把體校納入教育系統,一方面能夠通過教育系統的撥款繼續維持,另一方面能夠順應時代實現更好的體教結合。

首都體育學院教授李相如認爲,體校發展模式需要根本性的轉變,體校如果一切工作都圍繞運動訓練展開,重視文化教育只能停留在口號上。“如果我是體校校長,我認爲只有改變體校辦學理念才能解決體校的生存困境。”李相如在很多年前曾經這樣說到,“我會保留體校教練,但同時聘請各學科的優秀老師到校任教,我要把體校辦成整體教學質量優良同時又有體育特色的學校,有運動天賦的孩子可以在體校獲得專業訓練指導,往運動員方向發展,其他孩子就和普通學校的學生一樣,該怎麼學習就怎麼學習,升學不受任何影響,又有發展體育特長的機會。這樣的體校,會不受家長歡迎嗎?”

除了納入教育體系外,體校也應該更多融入現在的體育教育理念中,打通社會培訓的渠道,利用自己體育系統內的資源,爲孩子打通訓練和比賽的渠道。這纔是吸引家長能夠重新關注體校的一種模式。

姚明的一席話揭開了長達半個世紀生存的體校現狀,但他的建議除了希望能夠用更好的教育支持讓體校重新充滿競爭力,另一方面他更提倡的打通體教結合的路線,體育、教育兩手抓,只有這一方式纔是順應當今教育模式的方式,也是打好中國體育基石最重要的一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