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同样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为什么韩信和马谡的结果截然不同?

其一,马谡太年轻,不懂官场政治。马谡仗为荆州人士,诸葛亮的半个乡人且靠是马良之弟,诸葛亮的半个弟弟,就与诸葛亮走得很近,形影不离,并成为荆州派的核心人物之一,甚至在马谡眼里或心中只有丞相诸葛亮却无皇帝刘备。对帝王而言,赏识臣子,重用手下,最为看重还是文臣武将的忠心耿耿,而最为忌讳莫过于文武百官的结党营私。刘备亦是如此,北平和赵云一见如故,涿郡对关张恩爱有加,汉中让魏延越级提拔,永安对马谡全盘否定。刘备临终时,马谡三十三岁,正当壮年,而在官场上正处年轻阶段,对官场政治还处于不成熟阶段,故刘备以马谡“不可大用”来劝诫诸葛亮,仍需对马谡勤加打磨,方能大用。

其二,马谡是书生,只会纸上谈兵。马谡虽有才,但无全才。马谡的才在于谋划和参谋而不在于指挥及领导。马谡拥有着过人才华且非常博学,谈起兵法,朗朗上口;而且在用兵之上也非常有智慧,论起谋略,了然于胸。马谡博览群书却缺乏临场经验,一旦使用不当,就会变成赵括第二,再现长平之战的悲剧。马谡是书生,诸葛亮亦是书生,马谡与诸葛亮有相同之处,都是长于战略能力而短于战术能力。刘备是纵横捭阖的英雄,其战术经验是靠战场上真刀真枪拼出来。为此,对类似马谡这样的书生,需要后天的实战经验的培养,而不能只停留在先天的书本知识的积累。

其三,马谡是政客,懂得溜须拍马。马谡是政客,为了追逐权势,学会察言观色,逢迎献媚,极力谄媚诸葛亮。甚至投诸葛亮所好,与其谈论军计。诸葛亮喜欢马谡,除了乡土情结、马良之弟外,还有一点就是,两人非常谈得来,都擅长纸上谈兵。两人经常抵足而谈,常常一谈就到天明,通宵不睡。马谡视诸葛亮如师如父,而诸葛亮看马谡如徒如子。总而言之,马谡就是诸葛亮的缩小版。因此,刘备不仅发现马谡有才却不是全才,还发觉马谡爱权且爱大权,故借马谡“言过其实”来警诫诸葛亮,对马谡要慎用,才不会铸成大错。刘备之所以会在临终前告诫马谡不可大用,是因为害怕诸葛亮一旦形成稳定的小团体,可能会让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化为泡影。

但是,韩信和马谡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韩信是属于具备帅才的人,自己能出谋划策,也能够帅兵冲锋陷阵,攻城略地。韩信的能力绝对能成一方诸侯。马谡则逊色太多,马谡对纸上谈兵相当纯熟,但缺乏实战经验和实战能力。马谡一直以来是做为一个文职参谋来用的,就像刘备说的“马谡言过其实,不堪大用”。这其实跟在射击馆练射击和在战场上持枪打仗一样,区别很大。

所以为什么二人同为“置之死地而后生”,为什么韩信和马谡的结果截然不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