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用心瞭解歷史中沉澱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另外關於誅十族,明清浙江的《寧海縣誌》記載“明朝萬曆年間,萬曆下詔爲方孝孺平反,並賜給祭田,將孝孺公次子中憲後人從松江府華亭縣尋回,世居浙江寧海至今。該支系以克勤公(孝孺父)爲一世祖,傳今約25世,後裔約500人。”都被誅十族了,方孝孺次子竟然還有一大堆後人,顯然誅十族不攻自破。而且,還有很多文獻,以及如今還活生生的數萬方孝孺後人,直接戳穿了誅十族的謊言。
作爲中國歷史上的大帝級皇帝,朱棣一生充滿傳奇,但也留下了無數罪惡。說他傳奇,因爲他是唯一一個以一隅勝天下的“叛亂者”,史無前例後無來者;說他罪惡,因爲他活剮3000宮女,誅方孝孺十族,朱棣斷了天下讀書人種子等等,讓人讀之不寒而慄,一個史上罕見的殘暴又虛僞的獨裁者形象躍然紙上。
那麼,朱棣這些罪惡,到底是真實歷史,還是後人虛構以污衊他?其他暫且不談,本文談一談方孝孺和朱棣事蹟的歷史真相,看看這裏面到底有多少水分,大家熟知的“誅十族”只是本文話題的三分之一。
最早記載兩人事蹟的是《奉天靖難記》,作者不明,但考證應該是永樂初年作品。這本書中的方孝孺,簡直顛覆了我們的想象,這是朱棣與方孝孺事蹟的第一個版本。
上嘆曰:“小子(朱允炆)無知,乃至此乎?”時有執方孝孺來獻。上指煙焰處謂方孝孺曰:“此皆汝輩所爲,汝罪何逃?汝罪何逃!”孝孺叩頭祈哀,上顧左右曰:“勿令遽死。”遂收之
第二個版本朱棣與方孝孺的故事,最早來源於《古穰雜錄摘抄》,作者叫李賢(1408-1467),離當初那一段歷史比較近。
文廟(朱棣)過江之日,初即位,欲詔示天下,問姚廣孝舉代草者,曰必須方孝孺。召之數次,不來。以勢逼之,不得已,孝孺持斬衰而行見。文廟即命草詔,乃舉聲大哭曰:“將何爲辭?”敕左右禁其哭,授以筆,即投之地曰:“有死而已,詔不可草。”文廟大怒,以凌遲之刑刑之,遂夷其族。
朱棣飲馬長江,準備過江之時,問姚廣孝詔書該誰寫,姚廣孝認爲必須是方孝孺。朱棣召方孝孺數次,結果卻不來,於是朱棣以勢逼之,最後兩人言語間爆發衝突,朱棣一怒之下將方孝孺殺了。
姚廣孝爲何說“必須方孝孺”寫詔書,原因很簡單,方孝孺算是當時江南文壇領袖,且又是朱允炆手下大臣,在文壇、政壇都有極大的號召力,讓他寫詔書,對穩定朱棣政權最有幫助。
第三個版本最早源自《枝山野記》,作者明朝祝允明(1460—1527)。
文皇既即位,問廣孝誰可草詔?廣孝以方對,遂召之。數往返,方竟不行,乃強持之入,方披斬衰行哭。既至,令視草,大號,詈不從,強使搦管,擲去,語益厲,曰:“不過夷我九族耳!”上怒雲:“吾夷汝十族。”左右問何一族?上曰:“朋友亦族也。”於是盡其九族之命而大搜天下爲方友者殺之。
此後,“方孝孺被誅十族”甚至一度被天啓、崇禎年間的官方史料採用,民間文人就更信這一說法了,比如黃宗羲等歷史名人深信不疑,由此來證明朱棣的殘暴不仁。
第四個版本最早源自《姜氏祕史》,作者是姜清,此人生平史書記載不詳,但《姜氏祕史》應該成書於嘉靖初年。
先是,燕邸南下,姚廣孝請曰:“殿下至京,須全方孝孺,殺此人則天下讀書種子絕矣。”上納之。既至,建文帝亡去,遂召孝孺問曰:“我以周公匡成王而來,成王不在,當議所立。”對曰:“殿下既以匡王室而來,成王不在,當立成王之子。”忤旨,因有滅十族等語。上大怒,即收捕其族黨,盡誅之。
如果方孝孺是“天下讀書人的種子”,那麼朱棣殺之,豈非讓天下讀書人絕種?對於古代皇帝而言,非常在意“文治、武功”的歷史評價,但按照這一記載,朱棣簡直就是開歷史的倒車,都將文人種子殺盡了,豈非比桀紂還要殘暴。
這一記載非常有邏輯張力,直指朱棣對文人歇斯底里的摧殘。但看書名就知道,這是野史。
第五個版本出自《明史》,作者清朝康雍乾和一批御用文人。
成祖發北平,姚廣孝以孝孺爲託,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成祖頷之至是欲使草詔。召至,悲慟聲徹殿陛。成祖降榻,勞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輔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國賴長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顧左右授筆札,曰:“詔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筆於地,且哭且罵曰:“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諸市。孝孺慨然就死,時年四十有六。
《明史》沒有提到誅十族,但在細節描述上比前四版更詳細,繪聲繪色,“天下讀書種子絕矣”,以及方孝孺與朱棣的對話(比第四版更詳細),矛盾的升級,朱棣的虛僞,惱羞成怒之下的殘暴,一一表現的淋漓盡致,將野史內容升級爲正史了。問題在於,離那一段歷史最近的前兩版,《明史》不採用,卻採用後面離譜的野史版本,這是典型的篡改歷史。
尤其注意的是,《明史》號稱精雕細琢,編修了百餘年,但最終卻像寫小說一樣寫這段歷史,源頭卻還是出自野史,這就不能不說清朝爲了抹黑朱棣、篡改歷史,也的確是下了一番功夫。其實,近代以來,隨着清王朝的滅亡,很多不利於清朝的文獻資料公開之後,《明史》記載已被多次推翻,這不過又一次罷了。
對比這五版記載,朱棣主要有三宗罪:一是“誅十族”,二是“殺了天下讀書種子”,三是朱棣與方孝孺的一段對話,朱棣自稱效仿周公,此後方孝孺讓他立朱允炆之弟或之子爲帝,卻遭到朱棣反對,由此揭開了朱棣虛僞內心。
但,從朱棣與方孝孺事蹟演變來看,這三宗罪都是虛構,根本就是子虛烏有。筆者看來,第二版最爲合理,最接近歷史真相,其他版本存在明顯的添油加醋,足以可以證明是虛構。因爲方孝孺文壇政壇的影響力,最好由他擬定詔書,但方孝孺不肯擬詔,加上當初江南文人對朱棣的謾罵,一氣之下朱棣將他夷族,這是最可能的真相。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