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委員們普遍認爲,編纂民法典,以法典化方式確認、鞏固和發展改革開放取得的法治成果,充分彰顯、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制度成果和制度自信。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合會會長黃西勤認爲,保護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建立完備的社會財富保護體系,讓個人尊嚴得到充分尊重,大衆智慧得到極大發揮,社會財富得到充分湧流,是民法典應該承擔的歷史責任和應當蘊含的立法價值。

  7編加附則、84章、1260條,總字數逾10萬,滲透到社會生活、經濟生活的每個角落,被稱爲老百姓“過日子”的百科全書……

  5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在全國兩會上公開亮相。從“法”到“典”,一字之變,躍升的是一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象徵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走向繁榮強盛。

  衆望所歸的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將如何解答時代命題?如何深刻地改變你我的生活?進而引領大衆步入中國法治新時代?

  引發公衆關注的同時,民法典草案也成爲全國政協委員討論的焦點。

從“法”到“典” ,民法典何以開闢法治新天地?

  5月21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

  01 中國爲什麼需要一部民法典?

  從立法之初,民法典就備受社會各界關注。 民法到底有多重要?大衆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生產經營等,無一不受到民法調整。 “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徵程中,編纂民法典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22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晨在作關於民法典草案說明時指出。 “如果說憲法是‘萬法之父’,那麼民法或可稱爲‘萬法之母’。”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法規備案審查室主任梁鷹曾形象地說。也就是說,從法律的位階與效力看,憲法最高;但如果以法律的日常應用來衡量,民法首屈一指。 “民法典是一部民法大全,是憲法所規定的公民所享有的各種權利的具體化,與刑法、行政法並列爲一個國家最重要的三大基本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湯維建說。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強市場法律制度建設,編纂民法典。” 回望歷史,制定一部統一的民法典,是新中國幾代人的夙願。從1954年首次啓動算起,中國的民法典編纂之路已經走了整整66年。 “編纂民法典以保護民事權利爲出發點和落腳點。”全國政協委員、貴州貴達律師事務所主任朱山說,一部好的民法典,不僅弘揚神聖的權利,爲各類民商事活動提供基本遵循,也是對國民權利意識和法治精神的培育。 這部近年來公衆參與意見最多、集大成於一身的民法典,以其濃濃的人文關懷,傳遞出了一部良法的溫度。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合會會長黃西勤認爲,保護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建立完備的社會財富保護體系,讓個人尊嚴得到充分尊重,大衆智慧得到極大發揮,社會財富得到充分湧流,是民法典應該承擔的歷史責任和應當蘊含的立法價值。 “爲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係,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民法典草案總則編第一條開宗明義,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事法律規範。 “一部民法典,不僅僅是法律條文的集中彙編,更是一個國家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的立法表達,體現了國家治理的特色,對全社會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導作用。”全國政協委員、寧夏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法學研究所所長李保平說。 委員們普遍認爲,編纂民法典,以法典化方式確認、鞏固和發展改革開放取得的法治成果,充分彰顯、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制度成果和制度自信。

從“法”到“典” ,民法典何以開闢法治新天地?

  5月22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

  02 體現時代特徵,鐫刻時代精神

  “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一部好的法典,必然要緊扣時代脈搏,映射偉大時代的奮進征程。 “一部優秀的民法典,嵌入和映照着整個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大脈絡,並非言過其實。”湯維建表示。 在全國政協委員、浙江天冊律師事務所管理合夥人黃廉熙看來,21世紀的中國民法典,彰顯了對人格尊嚴的尊重和對個人價值的保護。 草案創造性地將關於人格權的規定獨立成編,“這部民法典草案最大的特點之一,是增加了人格權編。”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李巍說,這在世界民法典的立法史中具有時代意義和實踐意義。其在更好更充分地實現人民幸福生活目標的同時,也必將爲世界法治發展提供新的樣板,擴充新的模式。 “人格權編納入民法典的編纂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創舉。”我國著名法學家、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江平也曾撰文指出,“人格權編進入民法典,是時代潮流的需求,也是時代潮流發展到21世紀所必然面臨的問題。” 每一個時代的社會生活都是不同的。對此,民法典草案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作出很多新的規定。 明確隱私的定義、保護網絡虛擬財產、設立“特別法人”、明確禁止高利放貸、注入“綠色”基因到總則編和相關分編中、新增居住權這一新型用益物權、明確夫妻共同債務範圍、增加打印或錄像等新的遺囑形式、細化網絡侵權責任的具體規則……鮮明的時代特徵在民法典中充分彰顯。 “對隱私權專門作出比較詳細的規定,是人格權編的一個亮點。”全國政協委員、廣東財經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魯曉明表示,這體現了民法典與時俱進的時代特徵。 長期關注環保事業的全國政協常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駐會副主任呂忠梅說,21世紀的民法典與19世紀、20世紀的民法典一個最大的不同,就是必須回應一些現代問題,生態環境問題顯然是典型的現代問題之一。 偉大的時代孕育偉大的法典。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這場“盛世修典”,記錄下時代發展的印記,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樹立了法治中國新標杆。

  03 以人民爲中心,回應民衆的呼聲和期盼 傾聽人民心聲、聚焦社會熱點,是民法典編纂的初心使命和工作準則。 騷擾電話、詐騙陷阱……如何從民法的角度保護公民個人信息,是人民羣衆對民法典的一大期盼。 “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這是民法典草案總則編對人民呼聲作出的明確回應。 “要明確個人數據的邊界範圍,對個人敏感信息和個人一般信息加以區分。”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周漢民建議,對前者要予以高度保護,限制收集、加工和流動。對後者可以強化利用,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商業和公共管理方面的價值。 婚姻家庭制度關係到家家戶戶的利益。爲減少輕率離婚,民法典草案將“離婚冷靜期”納入婚姻家庭編的登記離婚程序,相當於給離婚程序打“補丁”。 “設置離婚冷靜期,其實是國家通過法律的形式來幫助感情沒有完全破裂的夫妻挽救不該死亡的婚姻,有助於減少衝動型離婚。”全國政協委員、湖北首義律師事務所主任謝文敏說。 爲保障好人民羣衆“頭頂上的安全”,民法典草案新增規定“禁止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並細化各方責任。 “有效治理高空拋物、墜物行爲,主要從源頭治理、依法制裁兩方面入手。”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通州區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長李迎新告訴記者,這是一個協同發力的過程,需要社會公衆、物業管理企業、住建部門、公安部門、司法機關等協同合作。 民法典以其“慈母般”的關懷,對社會大衆的痛點、難點、熱點一一回應,作出審慎安排—— 如何破解不敢見義勇爲、不敢做好人的困擾?民法典草案總則編將見義勇爲的行爲通過法律形式予以鼓勵和保護。 多大的孩子實施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爲,才能得到法律的認可和保護?總則編把年齡敲定:8歲。 遭遇性騷擾怎麼辦?禁止性騷擾被寫入草案人格權編,彰顯了立法機關以法律撫平社會焦慮的決心…… 法律,國之重器;法典,則是重中之重。一部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徵、反映人民意願、科學嚴謹規範的民法典,將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匯聚磅礴力量,帶領我們走向更加光明而寬廣的未來。 

原標題:從“法”到“典” ,民法典何以開闢法治新天地?

值班主任:田豔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