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是複雜,只是不同部門的長官而已。

北宋為背景的古裝劇《清平樂》最近熱播。按大多數人的理解,宰相、丞相,都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但在劇集中,一會兒又來個呂相,一會兒又出一個王相,王相和呂相都在吵吵嚷嚷的,他們倆到底誰更大?

影視中的王相王曾 (網上圖片)

宋朝官制,基本上由地方和中央兩個系統組成,《清平樂》中對地方官說得不多,所以今次只說中央系統。宋朝的中央官制,又分成兩個系統—「三省六部、二府三司」。

三省六部方面,先由六部說起:六部是指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即是相對於現代國家的不同部門,各部門的主官就是尚書,副部長是侍郎。六部之上,是管理六部的三省,分別是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

中書省的長官為中書令,主要是負責決策國家大事,替皇上起草詔書。門下省是一個審核機構,長官叫侍中,負責執行的叫給事中。所有大大小小的紅頭文件,無論是官員給皇帝的奏章,還是皇帝給大臣的詔令,都要經過門下省的審核。主要負責審核的官就是給事中。如給事中認為文件不合適,不管是詔書還是奏章都可以駁回不批。所以,給事中的權力還頗大。

劇中有幾集,呂夷簡和范仲淹有幾次交鋒 (網上圖片)

還有尚書省,主要當中書省和門下省一致同意皇帝詔令,負責把詔書轉發到各部門各地方政府,保證能夠瞭解中央決策。尚書令的主要執行長官是兩位副手,叫做右僕射和左僕射。

至於二府三司的二府,指的是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分管內政和軍事。三司指的是在二府以下,負責國家鹽鐵、戶籍和度支的三個部門。三司雖然在二府之下,但它們直接對皇帝負責。所以這就相當於,政務、軍政、財務等權力被分割,相互制衡。

影視中的韓琦 (網上圖片)

在此之前啊,這些權力統統歸宰相的,到了北宋就被一分為三。有指事緣宋太祖趙匡胤皇帝之位得來不正,怕別人再篡他的位。所以除了解除地方官的軍事權,之後再將宰相之權瓜分。在北宋,宰相還是有的,但它只是中書門下的最高長官,負責內政方面的事,官名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這個位置,還最多有三位—相兼任昭文館大學士,簡稱「昭文相」;次相兼職修國史,簡稱「史館相」;末相兼任集賢殿大學士,簡稱「集賢相」。首相、次相和末相,都是正宰相。另外還有副宰相,官名叫參知政事,可以有多位。

二府中的樞密院,負責軍政,最高長官叫樞密使。但如果宰相兼任這個位置,就可以被稱為樞相。負責三司的最高首腦叫三司使,在宋朝官職僅次於宰相,也被稱為計相。

影視中的晏殊,歷史上有「宰相詩人」之稱。仁宗時期曾任樞密副使 (網上圖片)

兩府三司制始於唐朝,在宋仁宗的孫宋神宗改制前,宋朝沿用這一制度。所以,《清平樂》仁宗朝的宰相可能有:正宰相昭文相、史館相、集賢相、副宰相參知政事,以及算半個宰相的三司使計相。當然了,計相不是真正的宰相,如果別人這麼稱呼,只是表示一種尊敬。《清平樂》首幾集,呂夷簡是昭文相,王曾是集賢相。在劇中,呂夷簡和皇帝請罪的時候,稱自己是副相,其實並不準確,因為參知政事纔是副宰相,昭文相那雖是次相,但是是正宰相來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