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 (南京,記者 賈曉寧) 隨着國民經濟平穩增長,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人們對物流的配送要求越來越高。2020年初,受新冠病毒疫情影響,國內消費者對於到家服務的需求更是出現了爆發式增長,城市末端物流面臨新機遇的同時,也面臨巨大的配送壓力。 同時,疫情使得國內剛剛興起的智慧社區,暴露了建設中的諸多問題。

疫情催生的新需求,也給社會與相關企業,帶來了新課題與新機遇。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近東非常關注。據財聯社記者瞭解,在今年兩會上,張近東專門準備了關於打造新物流與智慧社區的多項議案,包括物流全程規劃,全面提升到家服務水平;打破場景壁壘,圍繞智慧社區建設"一小時生活圈"等內容。

打通物流"最後100米"

據全國人大代表、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近東議案中相關調查顯示,目前物流業在城區物流運輸方面,目前還存在配送車輛品種受限、新能源輕卡貨車場景不足等問題,直接影響了環境保護和城市物流配送效率,也給居民生活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不便。

對此,張近東從物流園區建設、新能源車輛路權、新能源貨車管控與服務等多個維度提出建議,旨在提升城區物流效率。

張近東建議,儘快完善針對城市物流業穩健發展的引導與規範化政策措施;加大對城市物流配套設施的財政、政策優惠力度;加快推動城市綠色貨運配送示範工程建設;建立新能源貨車管控與服務平臺,從城市物流的倉儲、配送等多個環節解決通行難、成本高問題。

此外,張近東還建議,物流企業應合理規劃物流園區專業用地,加快推進城區配送企業燃油車更換爲新能源車的比例;加強城區周邊物流園區建設,形成規模效應,集約化配送;加快推動城市綠色貨運配送示範工程建設等等。

而針對消費者對"最後100米"物流新要求。如何通過更高效、更集約的配送方式滿足爆發式增長的到家業務需求。張近東建議,加大綠色貨運配送及新能源車輛的支持力度,並打造城區貨車通行信息化、智能化和高效率的新能源輕卡貨車專用導航平臺,從流量、流向、流時、流距、結構五個方面動態調整廂式貨車可行性運行路線,依託新能源、新技術實現綠色配送、集約配送、錯峯配送,全面提升到家服務效率和質量。

張近東還認爲,隨着近年來無人技術的逐漸成熟,無人配送也成爲解決城市物流的重要探索方向。當前已有電商和物流行業龍頭企業推進物流無人化,在無人倉、無人分撥、無人重卡、無人小車和無人機等方面均有研究和試點運營,最終期望實現全流程無人化配送。

張近東還建議,結合"最後100米"公共環境和配送路徑,給予無人車配送局部公共道路通行路權,並儘快制定無人車配送保險和車輛檢驗的政策和法規,加快推動"最後100米"無人配送常態化運營,實現無接觸交付驗收。

而財聯社記者注意到,從末端配送到幹線路權放寬,從物流園區規劃到管控與服務平臺建設,張近東系統性建議背後,是智慧物流企業對行業痛點深刻洞察後的思考與探索,也將進一步提速我國現代化物流建設。

打造新型智慧社區

智慧社區,是未來城市生活的基礎圈,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針對新智慧社區建設,張近東建議,未來要通過政企合作降本增效,建立統一標準和平臺,將社區建設成爲政務高效、服務便捷、管理睿智、生活智能、環境宜居的社區生活新業態,同時加速完善智慧生活配套服務,打造真正的互聯生活。

在如何打造新型智慧社區的做法上,張近東建議,在城市差異化發展的基礎上,智慧社區要充分挖掘社區資源,在政務服務、治安管理、城市管理等方面,引導地產、物業、醫療、商業服務等相關產業創新模式,打造以社區爲中心的配套服務生活圈,如社區養老、社區醫療、智慧教育、社區政務、社區購物、社區物流等。

"將智慧社區管理,納入社會服務體系,與政務服務、治安管理、城市管理等服務相連接。"張近東表示,智慧社區的建設和推進也是數字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的排頭兵。事實上,今年疫情期間,針對防控需求,已有不少互聯網企業嘗試並率先開放社區管理平臺系統,進行社區出入人員的監測,高效推動政府與智慧社區的協同管理和發展。

同時,張近東認爲,要統一智慧社區建設標準、真正實現降本增效,政企合作是關鍵。他建議政府以市一級或者區一級爲單位,牽頭建立統一的底層標準,並將社區大數據、政務管理、社區安防、治安管理、配套服務等內容整合到統一的平臺上,將數據採集、儲存、分析聯動起來,杜絕信息孤島,提升效率,進而將智能化、數字化、便捷化的服務真正融入社區百姓的生活中。

事實上,智慧社區建設的主要發展趨勢,正是利用智能硬件和互聯網新技術,基於信息化與智能化的管理和服務,爲社區提供現代化、智慧化的體驗。換言之,智慧社區作爲智慧城市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新基建"中不可或缺的建設環節。

"智慧社區還需要落實到產業間的融合發展,打通生活、娛樂、消費等智慧社區相關場景的壁壘。"張近東稱,智慧社區應圍繞消費者的居住所在地,建立覆蓋全場景全業態的"一小時生活圈",面對用戶需求的變化,即時提供新鮮、便利、多樣、高性價比的商品和服務。

張近東還表示,在未來智慧社區的建設過程中,政企應通力合作,將用戶觸點的核心結合起來,運用AI、大數據、雲計算等先進技術來驅動服務、用戶和場景的高效匹配,不斷完善社區管理的智慧內核。同時,智慧社區的建立,也將更有力地推動智慧城市的全面到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