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目】

 【作品介紹】

 【註釋】

 【譯文】

 【作者介紹】

 【賞析一~~賞析五

 【古風泊客一席談】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其六)

     【中唐·杜甫·七言絕句

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拼音版:

huánɡ sì niánɡ jiā huā mǎn qī , qiān duǒ wàn duǒ yā zhī dī 。 
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liú lián xì dié shí shí wǔ , zì zɑi jiāo yīnɡ qià qià tí 。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作品介紹]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組詩作品,共七首。第一首寫獨步尋花的原因從惱花寫起;第二首寫行至江濱見繁花之多;第三首寫某些人家的花,紅白耀眼,應接不暇;第四首則寫遙望少城之花,想象其花之盛與人之樂;第五首寫黃師塔前之桃花;第六首寫黃四孃家盡是花;第七首總結賞花、愛花、惜花。組詩前四首分別描寫惱花、怕春、報春、憐花而流露出悲愁的情懷;後三首顯示出賞花時的喜悅之情,蘊含春光難留之意。全詩脈絡清楚,層次井然,是一幅獨步尋花圖,表現了杜甫對花的惜愛、在美好生活中的留連和對美好事物常在的希望。

[註釋]


江:指作者在成都的草堂邊的浣花溪。獨步:獨自散步。

黃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時的鄰居。蹊(xī):小路。

留連:即留戀,捨不得離去。

嬌:可愛的樣子。恰恰:象聲詞,形容鳥叫聲音和諧動聽。

說“恰恰”爲唐時方言,恰好之意。

  [譯文]

黃四孃家花兒茂盛把小路遮蔽,萬千花朵壓彎枝條離地低又低。
眷戀芬芳花間彩蝶時時在飛舞,自由自在嬌軟黃鶯恰恰歡聲啼。

  [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最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爲“詩聖”,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其詩被稱爲“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爲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有《杜工部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賞析

這組詩作於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後,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或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春。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飽經離亂之後,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暫時有了安身的處所。杜甫卜居成都郊外草堂,是“浣花溪水水西頭,主人爲卜林塘幽”(《卜居》);詩人感到很滿足,“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江村》)。所以,時值春暖花開,更有賞心樂事,杜甫對生活是熱愛的。這是他寫這組詩的生活和感情基礎。第二年(一說第三年)春暖花開時節,他獨自在錦江江畔散步賞花,寫下了《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這一組詩。

文學賞析

春暖花開的時節,杜甫本想尋伴同遊賞花,未能尋到,只好獨自在成都錦江江畔散步,每經歷一處,寫一處;寫一處,又換一意;一連成詩七首,共成一個體系,同時每首詩又自成章法。這組詩,第一首寫獨步尋花的原因從惱花寫起,頗爲突兀,見出手不凡。第二首寫行至江濱見繁花之多,忽曰怕春,語極奇異,實際上是反語見意。第三首寫某些人家的花,紅白耀眼,應接不暇。第四首則寫遙望少城之花,想象其花之盛與人之樂。第五首寫黃師塔前之桃花,第六首寫黃四孃家盡是花,第七首總結賞花、愛花、惜花。這組詩脈絡清楚,層次井然,是一幅獨步尋花圖。它表現了杜甫對花的惜愛、在美好生活中的留連和對關好事物常在的希望。

這組詩,每首都緊扣着尋花題意來寫,每首都有花。第一首起句的“江上被花惱不徹”和末首的“不是看花即欲死”遙相呼應,真如常山蛇,扣首則尾應,扣尾則首應,而其中各首都抓繪着賞花、看花,貫串到底。

第一首:“江上被花惱不徹”,花惱人,實際上是花惹人愛。花在江上,花影媚水,水光花色,更是可愛。“顛狂”兩字把愛花的情態刻畫得淋漓盡致。於是詩人覓伴賞花,“走覓南鄰愛酒伴”。可知杜甫是找他的鄰居一同賞花的。“經旬出飲獨空牀”,明寫這位愛酒伴是出飲,但他該也是獨自賞花去了。這“無處告訴只顛狂”寫的是兩個人的事——他們都到江畔獨步尋花去了。也可能尋花的還有更多的人,誰都愛美。這七首絕句寫尋花,貫穿了“顛狂”二字,這第一首詩是解題。

第二首:“稠花亂蕊畏江濱”,是承第一首“江上被花惱不徹”而來的。江上的花是紛繁的花和雜亂的蕊左右包圍着江的兩邊,浣花溪一片花海。第一首頭一句說“江上被花惱不徹”,而這首第二句則說“行步欹危實怕春”。王嗣奭在《杜臆》把顛狂的形態和心理都講得比較透闢。花之醉人如此,接着寫驅使詩酒,“未須料理自頭人”。這是寫花之魅力,花添詩情酒意,花使青春長在。這是寓有哲理,也合乎情理的。

第三首:“江深竹靜兩三家,多事紅花映白花。”這兩句又是承二首句“稠花亂蕊畏江濱”而來,把大的範圍縮到小的範圍——兩三家。範圍縮小了,花卻繁忙起來了。詩的起句是寫靜態,紅花白花也平常。而加“多事”兩字,頓覺熱鬧非常。“多事”又是從前面花惱人而生髮來的,其奇妙處也是前後輝映。末二句抒情,把春光擬人化。“報答春光知有處,應須美酒送生涯。”似乎有所妙悟,也似有所解脫,但其深情,仍該是愛花。

第四首:“東望少城花滿煙,百花高樓更可憐。”組詩又宕開一層,寫洗花溪邊的繁花繽紛,這是村居所見之花;作者這時又想象成都少城之花,“百花高樓更可憐”。這句和他後來寫的“花近高樓傷客心”,兩句前半截極相似,而後三字哀樂迥異。“更可憐”即多可愛的意思。遙看少城之花,本是煙霧迷惘的煙花,但不曰煙花,而曰花滿煙,真如《杜臆》所云“化腐爲新”了。這樣把城中之花再來陪襯江上、江濱村中人家之花,有遠望近觀之異,而樂事則相同。末二句以發問作結,“誰能載酒開金盞,喚取佳人舞繡筵?”實嘆招飲無人,徒留想象,餘韻無窮。

詩題爲獨步尋花,組詩的第五首則寫到黃師塔前看花。“黃師塔前江水東”,寫具體的地點。“春光懶困倚微風”則寫自己的倦態,春暖人易懶倦,所以倚風小息。但這爲的是更好地看花,看那“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這裏疊用愛字,愛深紅,愛淺紅,愛這愛那,應接不暇,但又是緊跟着“開無主”三字來的。“開無主”就是自由自在地開,儘量地開,大開特開,所以下句承接起來更顯出絢爛綺麗,詩也如錦似繡。

第六首寫尋花到了黃四孃家。這首詩記敘在黃四孃家賞花時的場面和感觸,描寫草堂周圍爛漫的春光,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熱愛之情和適意之懷。春花之美、人與自然的親切和諧,都躍然紙上。首句點明尋花的地點,是在“黃四孃家”的小路上。此句以人名入詩,生活情趣較濃,頗有民歌味。次句“千朵萬朵”,是上句“滿”字的具體化。“壓枝低”,描繪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條都壓彎了,景色宛如歷歷在目。“壓”、“低”二字用得十分準確、生動。第三句寫花枝上彩蝶蹁躚,因戀花而“留連”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鮮妍。花可愛,蝶的舞姿亦可愛,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連”起來。但他也許並未停步,而是繼續前行,因爲風光無限,美景尚多。“時時”,則不是偶爾一見,有這二字,就把春意鬧的情趣渲染出來。正在賞心悅目之際,恰巧傳來一串黃鶯動聽的歌聲,將沉醉花叢的詩人喚醒。這就是末句的意境。“嬌”字寫出鶯聲輕軟的特點。“自在”不僅是嬌鶯姿態的客觀寫照,也傳出它給作者心理上的愉快輕鬆的感覺。詩在鶯歌“恰恰”聲中結束,饒有餘韻。此詩寫的是賞景,這類題材,盛唐絕句中屢見不鮮。但像此詩這樣刻畫十分細微,色彩異常穠麗的,則不多見。如“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門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尋李九莊》),“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王昌齡《春宮曲》),這些景都顯得“清麗”;而杜甫在“花滿蹊”後,再加“千朵萬朵”,更添蝶舞鶯歌,景色就穠麗了。這種寫法,可謂前無古人。其次,盛唐人很講究詩句聲調的和諧。他們的絕句往往能被諸管絃,因而很講協律。杜甫的絕句不爲歌唱而作,純屬誦詩,因而常常出現拗句。如此詩“千朵萬朵壓枝低”句,按律第二字當平而用仄。但這種“拗”決不是對音律的任意破壞,“千朵萬朵”的復疊,便具有一種口語美。而“千朵”的“朵”與上句相同位置的“四”字,雖同屬仄聲,但彼此有上、去聲之別,聲調上仍具有變化。詩人也並非不重視詩歌的音樂美。這表現在三、四兩句雙聲詞、象聲詞與疊字的運用。“留連”、“自在”均爲雙聲詞,如貫珠相聯,音調宛轉。“時時”、“恰恰”爲疊字,即使上下兩句形成對仗,使語意更強,更生動,更能表達詩人迷戀在花、蝶之中,忽又被鶯聲喚醒的剎那間的快意。這兩句除卻“舞”、“鶯”二字,均爲舌齒音,這一連串舌齒音的運用造成一種喁喁自語的語感,維妙維肖地狀出看花人爲美景陶醉、驚喜不已的感受。聲音的效用極有助於心情的表達。在句法上,盛唐詩句多天然渾成,杜甫則與之異趣。比如“對結”(後聯駢偶)乃初唐絕句格調,盛唐絕句已少見,因爲這種結尾很難做到神完氣足。杜甫卻因難見巧,如此詩後聯既對仗工穩,又饒有餘韻,用得恰到好處:在賞心悅目之際,聽到鶯歌“恰恰”,增添不少感染力。此外,這兩句按習慣文法應作:戲蝶留連時時舞,嬌鶯自在恰恰啼。把“留連”、“自在”提到句首,既是出於音韻上的需要,同時又在語意上強調了它們,使含義更易體味出來,句法也顯得新穎多變。

最後一首:“不是愛花即欲死”。痛快乾脆,毫不藏伏。杜甫慣於一拚到底,常用狠語,如“語不驚人死不休”,即是如此。他又寫道:“只恐花盡老相催。”怕的是花謝人老。下兩句則是寫景,寫花枝之易落,花蕊的慢開,景中寓借花之深情,以對句出之,更是加倍寫法,而又密不透風,情深語細。

名家點評

其六

宋·蘇軾《東坡題跋》:此詩雖不甚佳,可以見子美清狂野逸之態,故僕喜書之。

明·王嗣奭《杜臆》:其六之妙,在“留連”、“自在”,春光駘蕩,又覺惱人。

清·仇兆鰲《杜詩詳註》:師塔、黃家、歿存裏異,但看春光易度、同歸零落耳。故復有花盡老催之感。此三章聯絡意也:

清·浦起龍《讀杜心解》:“黃四娘”自是妓人,用“戲蝶”、“嬌鶯”恰合,四更勝三。

清·楊倫《杜詩鏡銓》:駘蕩稱情。

清·宋宗元《唐詩箋註》:“時時舞”,故曰“留連”,“恰恰啼”,故曰“自在”。二語以鶯蝶起興,見黃四孃家花朵之宜人也。

清·施補華《峴傭說詩》:“黃四孃家花滿蹊······”詩並不佳,而音節夷宕可愛。東坡“陌下花開蝴蝶飛”,即此派也。

近代·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此二詩在江畔行吟,不問花之有主、無主,逢花便看。黃師塔畔,評量深淺之紅,黃四孃家,遍賞萬千之朵。少陵詩雄視有唐,本不以絕句擅名,而絕句不事藻飾,有幅中獨步之概。

總評

宋·何汶《竹莊詩話》:《禁臠》雲:古詩有醇釅之氣,《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云云。

明·王嗣奭《杜臆》:此亦《竹枝》變調,而“顛狂”二字,乃七首之綱。

清·仇兆鰲《杜詩詳註》:遠注:每首尋花,章法各能變化。

清·愛新覺羅·弘曆《唐宋詩醇》:老杜七言絕句,在盛唐中獨創一格,論者多所訾議,雲非正派,當由其才力橫絕,偶爲短韻。不免有蟠屈之象,正如騏驥驊騮,一日千里,捕鼠則不如狸狌,不足爲甫病也。然其間無意求工而別有風致,不特《花卿》、《龜年》數首久推絕唱;即此諸作,何嘗不風調佳致乎?讀者故當別具隻眼,不爲耳食。

清·楊倫《杜詩鏡銓》:王阮亭曰:讀《七絕》,此老是何等風致!劉須溪曰:每誦數過,可歌可舞,能使老人復少。

佚名
賞析

這是杜甫的一首賞景詩。唐詩中像此篇一樣刻畫細膩、色彩豔麗的佳作實是不多。
        杜甫在成都西郊的草堂經友人資助終於落成了,在飽經離亂之後他終於有了安身的處所,心裏十分欣慰。春暖花開時節,他獨自沿江邊漫步,踏春賞花,顯得十分悠閒自在。
        上聯首句點明 “尋花” 的地點是在黃四孃家的花圃小路上。句首以人名入詩,生活情趣濃厚,頗有民歌風味。在這個花圃內,鮮花把路都遮斷了。次句承首句用 “千朵萬朵” 來使 “滿” 字具體化,並用 “壓枝低” 來進一步充實“滿” 字。這千朵萬朵沉甸甸的花把枝條都壓彎了,優美的景色歷歷在目。“壓”、“低” 二字用得十分準確、生動。

下聯是一個 “對結”,既對仗工穩,又饒有餘韻。前句描繪花枝上的彩蝶蹁躚,因戀花而留連不去,展示出花的芬芳鮮妍。花可愛,蝶的舞姿也可愛,這不免使漫步於花徑上的人也“留連” 起來。但杜甫也許並未停步,而是繼續前行,因爲美景還多。一個“戲” 字,將蝴蝶擬人化了; “時時” 顯示風光無限,不是偶爾一見,這樣就將花蝶鬧春的情趣渲染出來了。後句描繪詩人正在賞心悅目之際,剛好傳來一串黃鶯動聽的歌聲,將沉醉花叢的詩人喚醒。一個“嬌”字,寫出了鶯聲輕軟的特點;“自在”二字不僅是嬌鶯姿態的客觀寫照,也傳出它給讀者心理上輕鬆愉快的感覺。全詩在鶯歌“恰恰”聲中結束,饒有餘韻。
        讀本詩還要注意詩人對雙聲詞、象聲詞和疊字的運用之妙。“留連”、“自在” 均爲雙聲詞,如串珠相連、音調宛轉、朗朗上口。“恰恰” 爲象聲詞,用以形容嬌鶯的鳴叫,給人一種身歷其境的聽覺形象。“時時”、“恰恰” 均爲疊字,這不僅使上下兩句形成對仗,令語意更強、更生動,還能夠表達詩人迷戀在花、蝶之中,忽又被鶯聲喚醒那一瞬間的快意。
        讀完全詩,能使你和詩人一同享受那生意盎然的明媚春光給予人們的無窮美感。

佚名
賞析

這首詩以濃墨重筆渲染春花的繁盛,把人引入一個春意盎然的花的世界中。

詩的前兩句正面寫花。首句“黃四孃家花滿蹊”,寫花開的地點。“黃四孃家”,當是草堂附近、錦江之濱的一戶人家,爲杜甫“江畔獨步尋花”所到之處。句中看似只有花樹,未見人影,而從一個“蹊”字,可以想見:在這條通向黃四孃家的小路上,自有“獨步尋花”的作者的身影。王國維評宋祁《玉樓春》詞“紅杏枝頭春意鬧”句雲:“着一‘鬧’字,而境界全出。”(《人間詞話》)這句詩中的一個“滿”字也起了使“境界全出”的作用。這條小路兩旁,花光照眼、春色盈溢的景象,正賴這一字托出。就全詩而言,這句寫的是大景、全景;次句“千朵萬朵壓枝低”寫的則是小景、局部景。這裏攝取景物的距離有遠、近之分:遠望,只見花樹夾道;近賞,更見花朵壓枝。而次句中的一個“壓”字、一個“低”字,則體物入微、十分形象地托出了花朵稠密、滿綴枝頭的景象,從而進一步展示花光、春色之濃豔。

前兩句詩已經從正面把花開的盛況寫足;後兩句就使詩筆離開了花樹、花朵,轉而描畫路邊、枝頭的蝶舞、鶯啼,從側面來烘托那一繁花似錦的世界。“留連戲蝶時時舞”句,寫花叢中所見。這句詩雖轉而寫蝶,不復寫花,但詩句背後仍閃現着花影。句中的蝴蝶正是爲花而“戲”,爲花而“舞”,爲花而“留連”,且花多蝶也多,正因“花滿蹊”,所以一路走來,蝶舞不是偶爾一見,而是“時時”可見。“自在嬌鶯恰恰啼”句,寫花叢中所聞。句中的“嬌”、“自在”都是就聽覺而言,是形容聲音而不是形容形態。“恰恰”二字,或解說爲喜聞鶯啼之恰當其時,或註釋爲形容鶯啼之多而且密。這裏不妨從後一說,以與上句的“時時”二字相對應。這鶯啼可視爲蝶舞的陪襯,而從整首詩看,有了這一句,就不僅給人以視覺上的美感,也給人以聽覺上的美感,使那條花繁蝶舞的小路上頻頻傳來黃鶯的嬌啼,變無聲之境爲有聲之境,春天的氣氛因而顯得更濃厚,花開的景象因而顯得更喧鬧。這後兩句詩還有景中見人、寓我於物之妙。儘管寫的是蝶、是鶯,而句中也有作者的身影在。其寫蝶的留連,實是寫人的留連;其寫鶯的自在,實是寫人的自在。

作者興之所到,即景成篇;詩篇在寫景中自然也流露出作者當時的放曠的情懷與超逸的興會。蘇軾稱此詩“可以見子美清狂野逸之態”(《東坡題跋·書子美黃四娘詩》),正是有見於此而云然。

佚名

賞析

此詩選自《杜少陵集詳註》。

杜甫華州棄官之後,經過秦隴奔亡,終於在肅宗乾元二年(759)底,抵達成都,卜居在西門外浣花溪畔,修築了一座草堂,開始了他一生飄泊中最安定的生活。此詩就作於他安居草堂的上元二年(761)春天,是組詩《江畔獨步尋花》七首中的第六首,表現了詩人春日獨步尋花中愛花賞花的一個場景。

一、二句,“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春天來到浣花溪畔,詩人踏春閒遊,原想走訪南鄰,邀人酌飲,可是沒有遇上,於是彳亍江畔,獨步尋花,穿過靜竹幽抱的兩三家,拐過“桃花一簇開無主”的黃師塔前,誰料到竟轉悠到了鄰人黃四孃的家門前來了。只見小蹊通幽,曲徑環抱,黃四孃家蹊邊繁花錦簇,萬紫千紅,爭妍鬥豔,那芳馨襲來,真沁人心脾,多麼醉人酣暢的春光啊!黃四娘是人名,姓黃,排行是四,娘是唐人對婦女的尊稱。詩人以“滿”描狀蹊邊花繁繽紛之景,用字形象精當。下句“千朵萬朵壓枝低”正是上句“花滿蹊”的特寫鏡頭,“千朵萬朵”恰是“滿”的具體化,同時又是一個模糊性的量化形象,誘人聯想。“壓枝低”與上句“花滿蹊”照應,將春花怒放,苞蕾沉重的景象勾勒殆盡,描寫得十分傳神。

三、四句,“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詩人以工穩對仗之筆轉而由花寫蝶寫鶯,由靜態畫面轉入動態描寫,明是寫蝶寫鶯,實則還是在寫賞花。那斑斕紛彩的蝴蝶,翩翩起舞在花繁錦簇中,“流連”以擬人之筆描狀了蝴蝶戀花之情,“戲”字刻劃出了蝴蝶在春光中盡情遨飛的情態,“時時”表現出了蝴蝶活潑流連不去的舞姿。如果說上句重在視覺形象,那麼下句則重在聽覺形象上。這明媚的春光中不時傳來悅耳清脆婉轉的鶯啼,詩人以“自在”傳達聽覺上的閒適悠然,給人以輕鬆愉快之感,“嬌”字刻劃出了鶯啼的嫵媚動人。“恰恰”是頻頻的意思,形容鶯聲不斷。三、四句工穩對仗,“留連”對“自在”,“戲蝶”對“嬌鶯”,“時時舞”對“恰恰啼”,給人以誦讀流囀之美,尤其是“時時”與“恰恰”對偶疊詞,更增添了全詩輕鬆舒暢的情趣,流淌出詩人陶醉爛漫春光中的真實感情。全詩只四句,詩人將眼中景、耳中音、心中情融爲一體,以瀟灑輕盈之筆,勾勒描摹了一幅江畔賞花圖。全詩移情於景,口語白描,形神相生,聲色相和,動靜相間,全以天然風致取勝。

佚名
賞析

此詩原題爲《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是一組描寫詩人春遊賞花的詩,這裏選的是第六首。這組詩寫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杜甫居住在成都草堂期間。詩人多年以來顛沛流離、啼飢號寒的生活暫告結束,心境比較平靜,因而這時詩人能以詩酒自豪,組詩情調比較開朗,雖然不免有孤獨之感,但卻沒有遲暮衰颯之態。

第一首寫覓伴尋花賞春而不遇,只好獨自尋花玩賞。第二首寫初至江邊,看到“稠花亂蕊裹江濱”的繚亂春色,不覺精神陡振,儘管身體虛弱,“行步欹危”,想到自己尚堪詩酒,不算衰老,也就坦然了。第三首寫經過臨江兩三家人家,看到紅花白花相映的美景,想起“應須美酒送生涯”,才能不辜負駘蕩的春光。第四首遙望城市煙花滿眼,想象登上高樓,邊飲酒邊觀舞邊賞花,將更加令人心曠神怡。第五首寫詩人行至黃師塔前,感到倦怠,故倚風少憩,看到無主桃花,深淺間雜,任人自賞。第六首寫詩人行至黃四孃家,看到繁花似錦,壓枝塞路,蝶舞鶯啼,愜人胸懷。第七首總結,惜花嘆老,希望花慢慢開,人亦慢慢老。七首描寫重點和結構佈局各不相同,而又在內容上有密切聯繫,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黃四孃家花滿蹊”,這一首發端既點明詩人的行蹤,說明又尋到一戶有花的人家,以切牢題意;同時還特別着重寫出這裏的花填蹊塞徑、礙腳碰手、不同於沿途所見到的許多春花。前幾首或寫花兒姿態的輕盈繚亂(“東望少城花滿煙”、“稠花亂蕊裹江濱”),或寫花兒顏色的深淺不一(“多事紅花映白花”、“可愛深紅愛淺紅”),這一首如還是從前邊寫過的角度來寫,就顯得重複而沒有新鮮感了。至此,詩人換了一個角度,專從花兒的繁多來落筆。“花滿蹊”三字不僅形象地描繪出黃四孃家花事之盛,花兒已開得填滿了所有的空隙,而且還隱含着她家花兒品種之多,顏色之全,形狀之不一,風姿之妖嬈,全勝過他處。

第二句“千朵萬朵壓枝低”,進一步具體描繪花兒繁多的情景。千朵萬朵,以誇張的筆調,極言花兒開得密密麻麻,綴滿枝頭,猶如天上繁星一樣;壓枝低,即寫枝頭累累的花朵,沉甸甸地把花枝都壓彎了。杜甫在《春夜喜雨》詩中有“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的名句。但那是從花兒被雨水沾溼而誇張其沉重,這兒是從花枝被花朵壓低而誇張其繁盛。真乃異曲同工!

以上兩句已將黃四孃家的花事寫足, 下面轉筆寫蝶舞鶯啼, 以渲染春光之無處不在。

“留連戲蝶時時舞”,“留連”通“流連”, 留滯不捨的意思。蝴蝶在花叢中嬉戲,不時翩翩起舞,飛起又復停下,彷彿戀戀不捨。其實,戀戀不捨的何止蝴蝶,難道不包括那“獨步尋花”的詩人在內麼?

“自在嬌鶯恰恰啼”,“自在”即自由自在,不受拘束之意。“恰恰”,鶯啼聲。

這首詩語言穠麗,境界優美,情調開朗。劉須溪說:“每誦數過,可歌可舞,能使老人復少。”(轉引自楊倫《杜詩鏡詮》卷八)通篇寫景,可是情在其中。詩人受到駘蕩春光的薰染,興致很濃,情緒很好,於是轉而再以樂觀開朗的心境去觀察自然界的花草蟲鳥,使這些客觀景物注入詩人主觀的情愫,極其含蓄精彩地抒寫了詩人健康的感情,讀後使人產生強烈的美感。

這首七絕的三、四兩句是一聯工整的對偶句,這種寫法弄得不好容易把詩變得呆板、冗弱。但杜甫是組運駢偶句的聖手,他的某些律詩和絕句甚至通篇都用對偶句組成而能不使人感到雕琢的痕跡,倒是兩兩相對的形象更增加了詩境的美,也更增強了抒情的力量。“留連戲蝶時時舞, 自在嬌鶯恰恰啼”正收到了這樣的效果。

佚名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其六)》   [中唐·杜甫·七絕]


黃四孃家花滿蹊(xī),千朵萬朵壓枝低。
黃四孃家綻放的鮮花遮蔽了小路,萬千花朵將枝條壓得低了又低。
黃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時的鄰居。蹊:小路。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留戀那芬芳花間時時飛舞的彩蝶,自由自在歡聲啼鳴的黃鶯。

留連:即留戀,捨不得離去。嬌:可愛的樣子。恰恰:象聲詞,形容鳥叫聲音和諧動聽。一說“恰恰”爲唐時方言,恰好之意。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其六)》,這組詩作於大詩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後,公元761年(唐肅宗上元二年)或公元762年(唐代宗寶應元年)春。飽經流亂之苦的杜甫,在愉快的心境下,寫了七首絕句組詩。本詩爲這組詩之六。

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黃四孃家綻放的鮮花遮蔽了小路,萬千花朵將枝條壓得低了又低。

黃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時的鄰居。娘,六朝以來對婦女的尊稱。蹊:小路。
千朵萬朵壓枝低”說明黃四孃家的鮮花之盛、之滿,確實“花滿蹊”。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留戀那芬芳花間時時飛舞的彩蝶,自由自在歡聲啼鳴的黃鶯。

留連:即留戀,捨不得離去。嬌:可愛的樣子。恰恰:象聲詞,形容鳥叫聲音和諧動聽。一說“恰恰”爲唐時方言,恰好之意。

對偶句。

大詩人面對“花滿蹊”的景緻,既留戀“戲蝶”、也喜歡“嬌鶯”,更映襯了奼紫嫣紅的鮮花盛開。寓情於景,實則反映了大詩人安頓於成都草堂之後,此刻悠閒、自在之心。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其六)》是唐朝大詩人杜甫寫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描繪了春花爛漫、春意蓬勃的景象,表達了歷經離亂之後的詩人幽徑賞花的喜悅心情。

附錄: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江上被花惱不徹,無處告訴只顛狂。 

走覓南鄰愛酒伴,經旬出飲獨空牀。

稠花亂蕊畏江濱,行步欹危實怕春。 

詩酒尚堪驅使在,未須料理白頭人。

江深竹靜兩三家,多事紅花映白花。 

報答春光知有處,應須美酒送生涯。

東望少城花滿煙,百花高樓更可憐。 

誰能載酒開金盞,喚取佳人舞繡筵。

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不是愛花即肯死,只恐花盡老相催。 

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葉商量細細開。



點擊輯期圖標,暢遊古詩文世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