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全国人大代表刘庆峰:深化人工智能应用,落实减负增效,推动智慧教育发展

本报记者陈佳岚北京报道

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开幕。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将进一步释放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蓄的巨大能量,并创造新的强大引擎,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各环节,形成从宏观到微观各领域的智能化新需求,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被称作"人工智能第一股"的科大讯飞,其董事长刘庆峰已连续四届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了。

过去,刘庆峰关注和提出的建议多与人工智能及其行业应用有关。

在人工智能时代加速到来、国家推动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背景下,《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刘庆峰今年将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交5份书面建议,分别涉及智慧教育、公共卫生、智慧办公、民办高校、税收政策等热点问题。

刘庆峰第一份书面建议就是,深化人工智能应用,落实减负增效,推动智慧教育发展。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教育领域的师生减负问题,但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依然存在。且根据科大讯飞承担的国家发改委大数据专项"基础教育大数据研发与应用示范工程",通过35亿次答题记录数据分析发现,学生作业中超60%的题目为无效重复练习。

刘庆峰认为:"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发展有效缓解了这个难题。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不仅能够实现师生减负,还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比如,智能批改技术目前在四六级阅卷、中高考作文等主观题批改与质检等取得良好应用效果,应用在教师日常作业批改中,时间可减少50%~70%,使得教师从繁重、机械、重复性作业批改中解脱出来成为可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研究上,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通过手写识别技术结合自动批改、知识图谱等技术,可以在不改变学生纸质书写习惯的同时,记录学生学习数据,并以此精准分析每个学生的薄弱项进行个性化作业布置,从而把学生的无效重复作业时间减少50%以上,实现学生减负。"

对此,刘庆峰对人工智能推动智慧教育方面具体提出了3点建议。

其一,在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过程中,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师生减负增效,树立全国样板。其二,鼓励学校和社会应用新技术手段来实施因材施教,推动教育进步,在设备的使用管理和运营服务上设立多种机制。其三,加大教育领域的新基建投资,将人工智能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师生减负和因材施教列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专项。

刘庆峰第二份书面建议是,利用人工智能提升基层诊疗能力、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刘庆峰认为,人工智能赋能基层医疗,是补全基层诊疗服务短板,强化公共卫生服务效率等工作切实可行的措施。为此,刘庆峰建议,复制安徽经验,加快人工智能辅助诊疗技术在基层的应用推广。将人工智能电话机器人作为公共卫生服务手段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效率。

刘庆峰第三份书面建议是关于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推进"智慧人大"建设。

刘庆峰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现场+远程的办公模式对全国人大创新服务和有效运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采用"现场+远程视频"的方式,成为各级人大发挥职能作用的有益尝试。

在此基础上,刘庆峰给出3点建议:引入智能语音技术,提升人大办公和代表服务质效;增强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建议办理工作中的应用,用数字技术服务代表履职工作;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人大立法工作,提升立法效率。

除了人工智能领域,刘庆峰还提出设立中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水平特色高校和特色专业建设工程",以及持续优化税收政策、提升科技企业全球竞争力两份书面建议。

(编辑:李正豪校对:颜京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