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乙肝在研新藥,目前乙肝一線核苷類藥物(NAs)恩替卡韋和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的臨牀前研究、三期臨牀試驗以及藥品試驗數據結論介紹當中,關於藥品安全性、有效性等應該多多普及,讓許多人走出誤區。

乙肝一線藥物對比,恩替卡韋和替諾福韋酯,ETV組HBVDNA下降更高

結合5年以前,在2015年05期《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雜誌中發表的一篇醫學論文,主要評價慢性乙肝(CHB)初始治療選擇恩替卡韋和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小番健康提醒,這項試驗是由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感染科科研人員發表的,在對比使用恩替卡韋的65名慢性乙肝患者和使用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的33名慢性乙肝患者,作爲初始治療藥物長期口服後,觀察轉歸方向不同。

可以看到,即使是目前最新版2019的《慢性乙肝防治指南》依然提倡,乙肝患者初始治療選擇低耐藥率、強效抑制乙肝病毒的NAs的NUC方案。恩替卡韋(ETV)和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TDF)均是目前指南推薦的一線抗病毒藥物,比較其長期使用的轉歸方向,有助於消除人們對抗病毒藥物的誤區。

這次試驗具體分2組,分別觀察在用藥後的第4周、第12周、第24周、第36周、第48周以及第60周的血清HBV-DNA水平、低於基線檢測率、累積低於基線檢測率次數、轉氨酶恢復正常率、不良事件發生率等等。作爲一項回顧性對比ETV和TDF的長期口服效果,在口服第4周以後,觀察到使用ETV組的血清HBV-DNA下降水平更高,高於TDF組。而其他統計用藥周,兩種NAs則沒有明顯的區別。

在轉氨酶累積復常率和HBV-DNA累積低於基線檢測率方向,ETV和TDF的統計數據方面則沒有顯著差異,說明兩種核苷類藥物均能夠強效促使乙肝患者的病毒載量降至檢測不到的水平,以及轉氨酶恢復到正常水平,兩種均表現出一致性和相當的抗病毒效果。這項發表於2015年的乙肝前沿藥物試驗證明,CHB首選方案和《慢性乙肝防治指南》規範提倡的要求一致。

即對於慢性乙肝患者(CHB)而言,初始治療選擇恩替卡韋(ETV)或者是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TDF),均可以快速強效抑制血清HBV-DNA複製,並且還有比較高的轉氨酶復常率,藥物對人體發生不良事件比率很低,符合《慢性乙肝防治指南》強調的初治使用NUC方案的建議。

小番健康認爲,顯然關於恩替卡韋或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的藥品研究試驗都是正面的,指向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對人體良好耐受性。因爲當前一線抗病毒藥物無法徹底清除病毒,屬於強效抑制,在醫藥學界加速研發乙肝新藥期間,希望能夠給予醫學和藥物研發人員更多的時間和信心,即使是目前一線的NUC方案也在長期使用中被證明符合《慢性乙肝防治指南》規範要求。

以上試驗數據和結論來自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感染科研究人員所發表。進一步解釋了ETV或TDF的長期口服,對人體較好耐受性,可以作爲肝病臨牀醫生手中的主要治療慢性乙肝方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