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結語:年號、廟號、諡號這些作用和意義都不同,但是都只不過是對古代皇帝的一個稱呼罷了。而且年號是當年自己繼位的時候放的,諡號廟號是下一任繼承皇帝的追稱的。

清朝十二帝基本上每個人都有自己專屬的年號,廟號,諡號。爲什麼我們只稱呼年號,例如康熙帝,雍正帝,光緒帝等。康熙,乾隆,嘉慶這些都是皇帝的年號,我們之所以這麼叫主要還是習慣和方便吧。


嬴政秦始皇稱帝的時候就叫始皇帝,當時禮制還不太完善,並沒有年號諡號廟號這些。秦二世也沒有,就叫秦二世皇帝。後來漢朝建立,纔有了諡號這一說法,例如劉邦的廟號是漢高祖,諡號是高皇帝。但當時也並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的,漢惠帝和漢景帝就沒有。

最初制定年號是皇帝無制期間,他創立第一個年號叫建源。後來有些皇帝不爲所動,改了多年的號碼,玩得不好,唐朝以前稱詩號爲主,後來詩號被唐朝皇帝打得不好,後來稱爲寺號,後來明朝朱元璋讓每個皇帝只能繼承一年的號碼,清朝繼承了這個禮儀。


原因如下:

一,在明朝以前的朝代,我們後世基本上都只叫皇帝的廟號,因爲他們經常換年號,唐代武則天女皇帝在位21年就用了18個年號,幾乎一年一換了。只要在位稍微長一點的皇帝基本上都有四五個年號都很正常。在明代以後,基本上一個皇帝只沿用一個年號,但也有例外,明英宗就有兩個年號,因爲他當過兩次皇帝。皇太極也有兩個年號,不過他第一個年號是屬於汗號。清朝是沿用了明朝的制度,一皇帝一年號,所以我們後世都稱清朝皇帝其年號來方便辨認。


二,清朝皇帝的諡號實在是太長了,真心不好叫,拗口倒是不拗口,主要是不記得呀,這麼長。清朝皇帝的姓是愛新覺羅,想必大家都覺得又長又麻煩了吧。那你們可知他們的諡號是有多長呀?足足23個字呀,例如康熙帝的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你怎麼叫?你品,你仔細品。叫廟號也挺怪怪的,因爲太祖呀,太宗呀,仁宗呀之類,以前的朝代都有了,你加個清字上去也不太叫得習慣。


結語:年號、廟號、諡號這些作用和意義都不同,但是都只不過是對古代皇帝的一個稱呼罷了。爲什麼習慣於用年號來代稱清朝皇帝呢?因爲好記啊!而且年號是當年自己繼位的時候放的,諡號廟號是下一任繼承皇帝的追稱的。其實說到底還是年號更能代表該皇帝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