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李白,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骆驼从小就是背着他的诗长大的。在骆驼最初的印象里,李白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因为他的诗歌经常被选进教材;后来读到他的《将进酒》,骆驼又认为他是一个非常“傲娇”的人,因为他视金钱如粪土,视圣贤于无物;等到骆驼开始研究唐代历史以后,骆驼最终认为,李白是一个“可怜”的人,因为他一生胸襟未展,四处漂泊,最终客死异乡。

骆驼由此产生了一个疑问,是什么让他的一生,如此的“悲催”呢?在翻阅了一些资料后,骆驼从他的三首诗中找到了答案。

第一首:《赠张相镐其二》

从题目我们就能看出来,这是组诗中的一首,因为篇幅过长,骆驼就不再全篇引用了,只摘录其中有用的句子。这首诗是李白在“永王李璘事件。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工作呢?简单来说,就是给皇帝花式捧哏的,没事时写点文章给皇帝拍拍马屁,有事时,给皇帝贡献一篇应景的歌赋,例如那首给杨贵妃的《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就是应命而作。

后来李白干了不到两年,就选择辞职了。对于李白下岗的原因,也有很多种说法,有的说李白得罪了高力士、杨贵妃,因为他曾经逼迫高力士给他脱鞋,还让杨贵妃帮他磨墨。这些只是传说当不得真,因为当时高力士已经是宦官之首,地位尊崇,而杨贵妃更是宠冠后宫,据《旧唐书》记载,杨贵妃曾因自己不开心,两次离家出走。而李白当时只不过是个不入流的微末小官,根本不可能使唤得动这两个人。

那么李白到底为什么会离开呢?在他的《答高山人兼呈权、顾二侯》中,曾有这么一句话“谗惑英主心,恩疏佞臣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结合上下文,翻译过来就是“我好不容易混上了编制,正准备为国尽忠,奈何办公室的同事搞办公室政治,把我给害了”。

也就是说,缺乏行政经验的李白,在职场中被同事给阴了,而听信了谗言的老板李隆基,也因此对他产生了看法,他无奈之下只好选择走人。

第三首:《永王东巡歌 》

有人还说,李白不是被动离开的,而是因为看不惯官场的蝇营狗苟,自己才主动离开的。真的是这样吗?他在离开长安以后,曾作了一首叫《登金陵凤凰台》的诗,这里面有“长安不见使人愁。”一句,其中浓浓的眷恋是扑面而来。从他后期的所作所为来看,他对于官场依然是充满憧憬,所以骆驼认为,李白并非是厌倦了官场,而主动离开的。

李白的二次入仕,得益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当安禄山肆虐中原之际,李隆基逃亡蜀地,而太子李亨则留下抵抗叛军。李隆基本打算在成都遥控指挥,为了限制李亨的发展,他还下了一道诏书,任命了一些儿子去分别行事,这里面就包括永王李璘。但是他没想到李亨快人一步,到了灵武就私自登基称帝,丝毫没有给李隆基翻盘的余地。

在这种情况下,李璘的处境就比较尴尬了,深处夹缝中的他,最终选择了拥兵自重,并广邀名士到自己麾下,李白这时也正在寻找机会。在他的心里,李隆基灰头土脸的逃亡蜀地,已是冢中枯骨,很难再有翻身之日;而李亨身处长江以北,正面硬刚如狼似虎的叛军,怕是也凶多吉少;最有奔头的,就是这个占据江南的李璘,他既有长江天堑阻敌,又有江南粮仓筹军,所以李白就向永王献上了自己的膝盖。

作为一介文人,李白虽然自认为胸有雄兵百万,但在实际上他能做的却很有限。他当时只好发挥自己特长,作了一组献给永王的赞歌,名为《永王东巡歌》,其中流传后世的有十一首。骆驼认为其中的第九首,最有代表性“祖龙浮海不成桥……却似文皇欲渡辽”。

这首诗把永王比作秦皇汉武还不算,他还把永王比作唐太宗李世民,李白的这种投机表现,无异于孤注一掷。但是他的愿望最终还是落空了。当李亨的正规军一到,李璘的队伍就如土鸡瓦狗,瞬间就被击溃了,这场“永王李璘事件”的结束,也同时宣告了李白的悲催人生的确定。李白先是被流放,赦免后一直四处漂泊,最终死在了异乡。

小结

从这三首诗,我们可以看出,李白因为身世,而落后在了起跑线上,在多次努力之后,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却又因为经验不足,而“被下岗”,最终他想搏一把大的,却又满盘皆输。这是时也、命也、运也?骆驼认为这是欲也、傲也、贪也。

参考文献:《旧唐书》《中国历代诗词名句鉴赏大辞典》《资治通鉴》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