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唐天使王玄策,一人滅一國。所以說“王玄策一人滅一國”是不存在的。

大唐天使王玄策,一人滅一國。這段故事受人關注,有兩個原因。

原因一:中國人有一種獨特的民族氣質。從來不干涉人家家裏的事務,更別提會主動滅了哪國。

原因二:兵法有云“十則圍之,五則擊之,倍則分奇正。”你一個人面對人家一個國家。實在是太令人震撼。


滅國者其人:王玄策

王玄策早年曾任縣令,後來官至朝散大夫。朝散大夫可能是一種調研員的角色。官階是從五品下。


王玄策畫像

王玄策最早出任融州黃水縣的縣令,地處廣西。後調到中央,所任官職不詳。

早期他在西南,瞭解西南一帶的風土人情,可能瞭解一些西南境外的事情。加上以後對他的任用經歷,他被徵調入朝應該就是專門負責西南境外的外交工作。

王玄策除“一人滅一國”以外,最大貢獻還是開闢了新的外交路線。能做到這一點,他一定要事先準備功課,瞭解西南的風情。


大唐國土

故事背景:大唐與原本關係不錯的印度鄰居

貞觀之治:那個強盛的大唐

唐太宗李世民開創貞觀之治。對內休養生息,提升國力。對外,賓服四方,威震遠國。

貞觀四年,大將張寶相生擒突厥頡利可汗。

貞觀十四年,大將侯君集斬殺高昌國王麴文泰。

貞觀十五年,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向大唐稱臣,迎娶文成公主。


松贊干布圖

貞觀二年至貞觀五年,大唐高僧玄奘法師西行印度求法。


玄奘法師圖

貞觀十四年,當時整個印度的最大領導人戒日王派人與大唐建交。


戒日王:我與大唐哥倆好

當時的印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戒日王在當時的印度是最強者。

他的國家叫坦尼沙國,是當時印度最大的國家。他曾經因爲和鳩摩羅王爭奪玄奘法師還差點打起來。他在位的時候,中印兩國的交往十分積極。

人生充滿意外 戒日王忽然去世

大唐貞觀二十一年,王玄策被任命爲正使出使天竺。

他在貞觀十七年,作爲副使去過一次印度。當時他們到的國家叫摩揭陀國。


摩揭陀國

據《法苑珠林》記載王玄策一行“因銘其山,永傳不朽”。

貞觀二十一年的出訪原計劃是進一步深化舊有的外交關係,再交一些新朋友。

一開始進行的還不錯,有四個天竺國家都派出人來,願意跟王玄策一起回國。結果在回去的半道上戒日王死了。

打我搶我還囚我 忍不了的王玄策

戒日王一死,國中大亂。他的大臣那伏帝阿羅那順篡位,自立爲王。

阿羅那順上臺之後,調動兵馬敵視大唐使團。人家外交政策改了,只能先查明現實,回國交旨。可是沒想到,緊接着情況更危險了。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八·列傳第一百四十八》記載“其臣那伏帝阿羅那順篡立,乃盡發胡兵以拒玄策。”王玄策當即率領使團所有兵馬——三十多人,跟人家就拼了,結果全讓人家俘虜了。


《舊唐書》記載“玄策從騎三十人與胡御戰,不敵,矢盡,悉被擒。”

“矢盡”,“矢”是說射的箭。就是打仗把箭射光了,導致這些人沒法戰鬥,才都做了俘虜,這也說明一個戰死的都沒有。

光被俘虜還不算,他們隨身帶的財物、貢品也都被人家搶走了。這一下王玄策徹底怒了。於是憤怒之下的王玄策脫身逃走,隨即展開了一系列的報復行動。


回家叫人?我等不及!

逃走之後的王玄策沒有回大唐,而是順着來時候的路,投奔的吐蕃。把事情原原本本跟松贊干布說了。

松贊干布一聽就急了。發兵一千二百人,交給王玄策,殺奔中天竺。

松贊干布派了多少兵 《舊唐書》和《資治通鑑》說的都是一千二百人。《新唐書》說是一千人。


在殺迴天竺的半道上。泥婆羅國,就是今天的尼泊爾,又資助給王玄策七千騎兵。加上吐蕃的士兵,來將近一萬人。王玄策帶着這幫人浩浩蕩蕩打羣架去了。

開兵見仗 我王玄策又殺回來了

三天大破 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舊唐書》記載“玄策與副使蔣師仁率二國兵進至中天竺國城,連戰三日,大破之。”

王玄策以前出使天竺是給人家當副使。這回他當正使,跟着他來的副使叫蔣師仁。

關於蔣師仁的記載不多,我們根據史書上的隻言片語來猜測他應該是個軍事人才。總之一句話,王玄策和蔣師仁通力合作,率領吐蕃、泥婆羅聯軍和中天竺交戰三天,結果是大破中天竺。

從天而降的蔣師仁

咱們可以提出四種猜測。

第一,蔣師仁跟着王玄策一塊兒逃走了,所有的事他也都參加了,但是書裏一直沒提。

第二,還是兩人一塊兒逃走了。但是蔣師仁留了下來觀察形勢。王玄策一個人去的吐蕃。

第三,王玄策跑了以後。阿羅那順隨即把俘虜都放了,或者單放了蔣師仁。

第四,王玄策跑了以後,蔣師仁也跑了出來,只不過因爲時間差,沒追上王玄策。

敵衆我寡 這戰憑啥能贏

《舊唐書》記載,“斬首三千餘級,赴水溺死者且萬人。”標準的以少勝多。其實這也不奇怪。裏面的原因也不難分析。

第一,阿羅那順是篡位,他內部肯定不團結。


第二,王玄策這邊是報仇來的,士氣旺盛。

第三,聯軍這邊大部分是騎兵,機動力強。

第四,王玄策能帶多少兵過來,中天竺這邊估計根本不知道虛實,這就先輸了一陣。


第五,阿羅那順搶東西的時候就沒預計到王玄策會報仇。

死不認輸的阿羅那順

《資治通鑑》記載“阿羅那順棄城走,更收餘衆,還與師仁戰;又破之,擒阿羅那順。”


第一仗打敗了,阿羅那順就跑了。隨後他召集舊部又殺了回來,雙方打了一仗,結果阿羅那順兵敗被俘。

阿羅那順的殘兵敗將保着他的王子和後宮,組織防禦,打算做長期打仗的準備。梁師仁不依不饒,乘勝追擊,又把他最後的這點人馬消滅了。


戰後覆盤 收穫頗豐還敲山震虎

《新唐書》記載 “獲其妃、王子,虜男女萬二千人,雜畜三萬,降城邑五百八十所。東天竺王尸鳩摩送牛馬三萬饋軍,及弓、刀、寶纓絡。迦沒路國獻異物,並上地圖。”

第二年,王玄策帶着阿羅那順還有戰利品回國交旨。朝廷封他做了朝散大夫。

大唐盛世 滅個小國很正常

史書記載這一段的時候,似乎都是在記錄一件小事。

古代中國人一直拿自己當天朝上國。大唐更是如此。在他們的眼裏,在境外作戰擊敗一個小國,就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這就是王玄策今天的名氣這麼大,但是史書上卻不當回事。

他不是一個人,除了他外,還有一支八千人的部隊。另外他也沒“滅一國”。他不可能帶着外國軍隊在那兒駐紮。打完了仗又回去了。

最主要從記載來看,所有的仗實際都是蔣師仁打的。他最多就是個主持大局。所以說“王玄策一人滅一國”是不存在的。

最後還是祝願天下間再無戰爭,民族之間世代修好,全人類永享太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