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1789年的俄土戰爭中,沙俄又從奧斯曼土耳其手中奪取敖德薩地區,將之與黑海北岸其他領土一同稱爲“新俄羅斯”。蘇聯解體後,黑海沿岸國家由四個變爲六個,分別是俄羅斯、烏克蘭、土耳其、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格魯吉亞。

黑海位於東南歐與亞洲小亞細亞半島之間,因水色深暗而得名。作爲內陸海,黑海海域面積高達42萬平方公里,與歐洲爲數不多的幾個“大國”面積相當。

蘇聯解體後,黑海沿岸國家由四個變爲六個,分別是俄羅斯、烏克蘭、土耳其、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格魯吉亞。沿海城市中,扼守歐亞十字路口的伊斯坦布爾當然首屈一指,此外,敖德薩、塞瓦斯托波爾、索契、巴統等港口城市也很著名。

其中,今屬烏克蘭的敖德薩是黑海沿岸最大的港口城市,被譽爲“黑海明珠”。然而,與位於克里米亞半島西南端的塞瓦斯托波爾相比,敖德薩的知名度似乎不及後者。

究其原因,克里米亞在歷史上數場戰爭中的高曝光率當然是一方面,尤其是蘇德戰爭期間,曼斯坦因憑藉一場克里米亞戰役功成名就。二戰末的雅爾塔會議,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在克里米亞半島。1954年,當時的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大手一揮,克里米亞被劃給了烏克蘭。

整個蘇聯時期,作爲黑海門戶的克里米亞一直是蘇軍重要軍事基地。蘇聯解體後,塞瓦斯托波爾和敖德塞同時成爲烏克蘭的兩個直轄市,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2014年克里米亞“易主”後,塞瓦斯托波爾搖身一變成爲俄羅斯的第三個直轄市,同時繼續作爲俄羅斯海軍基地和黑海艦隊司令部所在地。

其實,敖德薩和克里米亞都是沙俄在18世紀擴張時期搶到的,克里米亞汗國於1783年被沙俄吞併,敖德薩是從奧斯曼土耳其手中奪取的,於1791年併入沙俄,期間僅隔了八年。那麼,歷史相似的兩塊地,俄羅斯爲何對克里米亞情有獨鍾?

從彼得大帝時期開始,俄羅斯帝國就不斷向外擴張。通過與瑞典長達20年的大北方戰爭,彼得一世奪取波羅的海東岸大片領土,興建了新都聖彼得堡,俄國人打通波羅的海出海口的夢想終於實現了。至此,沙俄與歐洲有了“交流”窗口,開始不斷介入歐洲事務,後來還長期充當歐洲憲兵。

葉卡特琳娜二世時期,沙俄的擴張方向轉向西南。1768年,沙俄向長期稱霸黑海地區的奧斯曼帝國發起挑戰,俄土戰爭正式爆發。戰爭結束後,雙方在1774年簽訂《凱納甲湖條約》,根據條約,沙俄取得原屬奧斯曼土耳其黑海的出海口,克里米亞的韃靼則脫離奧斯曼帝國”獨立“。

在1789年的俄土戰爭中,沙俄又從奧斯曼土耳其手中奪取敖德薩地區,將之與黑海北岸其他領土一同稱爲“新俄羅斯”。1794年,葉卡捷琳娜二世效仿彼得大帝當年興建聖彼得堡,下令在此不凍港建造了敖德薩城。

這位俄羅斯歷史上唯一的“女大帝”認爲:爲了擴展和歐洲之間的交流和貿易往來,俄國需要在黑海邊建一座“通向黑海的窗口城市”。不得不說,歷代沙皇不僅在擴張領土方面銳意進取,在興建城市方面也是眼光超前。

此後,敖德薩被闢爲商港,隨着通往基輔和利沃夫的鐵路建成,敖德薩港口吞吐量猛增,一躍成爲僅次於聖彼得堡的全俄第二大港口。得益於地理位置優越和氣候宜人,這座港口城市逐漸發展成爲一個貿易、工業和科技中心,在歐洲的影響力與日俱增。

在成立一百年的19世紀末,敖德薩在人口和經濟實力方面在全俄羅斯帝國中排名第四,僅位列聖彼得堡、莫斯科和華沙之後。

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時期,沙俄又強勢向遠東擴張,僅從大清身上就割走144萬平方公里領土。就這樣,全盛時期的19世紀末,沙俄國土面積超過2200萬平方公里,在人類歷史上僅次於大英帝國和蒙古帝國。

爲了更好“管理”,沙俄曾將廣袤的國土分成80多個省,此外還得管理佔有的芬蘭會議王國和波蘭會議王國,真是夠忙的。

若不是在1867年把阿拉斯加賣給美國,這頭對土地出奇貪婪的北極熊將更加肥碩。而沙俄之所以”賤賣“近200萬平方公里的阿拉斯加,這還和當時的克多大里米亞戰爭息息相關。

彼時,被克里米亞戰爭打得元氣大傷,沙俄既擔心英國搶走自己的屬地阿拉斯加又鞭長莫及。於是,俄國人時期想出一石二鳥之策:將這塊地賣給既不差錢又相距不遠的美國,一來免遭白白損失,二來可讓美國牽制英國在北美的勢力。

國會經過一番爭論,美國人果然出價接手了,最終以720萬美元的“白菜價”購得這塊地,要知道,阿拉斯加面積相當於當時美國國土面積的四分之一。因此,俄美這場買賣被稱爲“史上最划算的不動產交易"。

克里米亞戰爭後,戰敗的沙俄被迫接受了苛刻條件。隨後簽訂的《巴黎和約》中規定:由列強共同保證黑海中立化,禁止俄羅斯在黑海沿岸建立或保有兵工廠;禁止俄羅斯在黑海擁有艦隊和海軍基地,不準俄羅斯在羣島上設防。

所幸的是,沙俄總算收復了克里米亞半島被佔領土,勉強保住了這座黑海門戶。此後的一戰中,克里米亞仍逃不過戰火洗禮,而敖德薩則在期間和之後的蘇俄內戰中免於戰亂。

蘇俄執政後,在敖德薩新建和改建了幾十個工廠企業,隨着蘇聯的大發展時期,到二戰前的1940年,敖德薩的工業產值比一戰前的1913年增長了足足8倍。

蘇德戰爭爆發後,黑海沿岸的蘇聯地區很快落入德軍之手。從1941年到1944年,敖德薩、塞瓦斯托波爾等港口城市被德軍佔領長達三年之久,期間,雖然不像作爲軍事要塞的塞瓦斯托波爾被戰爭摧殘的面目全非,敖德薩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

二戰後,蘇聯對克里米亞人“與德國合作”展開清算,數以萬計的克里米亞人被從世世代代生活的半島遷徙到中亞和西伯利亞地區,俄羅斯人隨後“填充”進來。1946年,蘇聯將原“克里米亞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撤銷建制,降格爲克里米亞州。

應該說,俄國人“改變人口結構”這一慣用伎倆在很多地方屢試不爽,克里米亞的不斷俄羅斯化爲日後與烏克蘭“離心離德”埋下了伏筆。

1954年,爲紀念烏克蘭與俄羅斯合併300年,赫魯曉夫下令將克里米亞州劃歸當時的烏克蘭。畢竟還在同一個國家中,要說這樣的內部區劃也屬正常。然而,正是這一調整又爲日後克里米亞脫離烏克蘭投奔俄羅斯埋下了伏筆。

1991年蘇聯解體,就克里米亞半島歸屬問題,俄羅斯、烏克蘭和克里米亞地方政府之間不斷產生糾紛,俄烏關係因此備受困擾。隨着克里米亞要求獨立和重返俄羅斯的呼聲不斷,克里米亞的獨立傾向越來越強烈。

在這種情況下,烏克蘭只得通過了同意克里米亞實行自治的決議。1992年,克里米亞州更名爲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此後,烏克蘭竭力遏制克里米亞的親俄派,試圖將這個面積雖小但戰略意義重大的半島留在版圖。

經過二十年較量,烏克蘭終歸不是俄羅斯的對手。2014年3月,克里米亞舉行全民公投,以高達96%的贊成率通過加入俄羅斯的決議。很快,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總統令,批准了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的條約。普京聲明道:“自條約簽署之時起,克里米亞就被視爲俄羅斯的一部分。”

烏克蘭和西方雖拒不承認克里米亞“迴歸”俄羅斯,但也於事無補。眼睜睜看着克里米亞丟了,烏克蘭痛定思痛,到底是什麼導致了這一現代悲劇?其實看看歷史,作爲大國博弈的“緩衝區”,夾在中間的小國哪有什麼利益可言。

關鍵時刻,當初信誓旦旦的大國都默不作聲了,爲了自身利益放棄底線犧牲小國利益永遠是列強間默契的折衷方案。烏克蘭也不用爲此懊惱了,自己畢竟還有一顆“黑海明珠”,別再讓人惦記上了。因爲,敖德薩“丟不起”了,如果那樣,作爲歐洲“地區大國”的烏克蘭在自己門口的黑海將無立足之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