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彭城之戰過後,劉邦遭遇到重創,於是便採用韓信“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的策略,想要將項羽各個擊破。劉邦懂得事情的輕重緩急,所以他不會殺韓信,至少在滅項羽之前不會。

秦朝末年,項羽於鉅鹿之戰中擊敗秦軍主力,標誌着秦朝的滅亡。隨後,項羽不滿劉邦所爲,將其發配到巴蜀之地做漢王。此時的劉邦,其實力和項羽相比,可謂是天差地別。然而,這樣的情形很快就得到了逆轉,楚漢戰爭中,劉邦逐漸在戰爭中掌握了主動權,並逼得項羽於烏江自刎。
劉邦在擊敗項羽的過程中,曾經用了一出反間計,使得項羽對范增起疑心,並將其趕走。可以說,這一步是至關重要的。至此以後,項羽身邊再無謀士爲其出謀劃策,這爲他後來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那麼假如情況倒過來,項羽對劉邦施行了反間計,那麼劉邦會殺掉韓信嗎?
劉邦和項羽,兩個人的出生決定了兩個人性格的不同
項羽,楚國貴族,是楚國名門之後。這也就導致他個性上的孤傲。
秦朝末年,項羽根本就不需要過多地招賢納士,僅僅是憑藉着他和他叔父項梁的名號,就能吸引一大羣人爲其賣命。這也就導致了他並不是特別重視他人的感受,尤其是謀士。
項羽一直以武力冠絕天下,無論是他鉅鹿之戰中的表現,還是他彭城之戰中的,都說明了這一點。因此,他是不屑於陰謀詭計的。
這也是爲何他在鴻門宴上不殺劉邦,因爲他認爲劉邦是不可能打贏自己的,就算放其回去也掀不了什麼大浪。
劉邦則不一樣了,他是地地道道的平民。就算在秦始皇期間,他也只不過是個小小的亭長。秦末起義之時,他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同鄉的幾個兄弟。因此,劉邦是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有才之人的。
當初,項羽爲了刁難劉邦,將其分封到巴蜀。一路上,士兵逃亡不計其數,對劉邦的軍隊造成了嚴重的打擊。爲了挽回這種頹勢,劉邦毫不介意地啓用了當時毫無名氣的韓信。因爲他別無選擇。
劉邦懂得事情的輕重緩急,所以他不會殺韓信,至少在滅項羽之前不會
彭城之戰過後,劉邦遭遇到重創,於是便採用韓信“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的策略,想要將項羽各個擊破。
韓信不負衆望,先後滅魏、趙、齊,並持續佔據着齊國土地。隨後,韓信提出了一個無理的要求,那就是要求劉邦封其爲齊王。對於韓信的請求,劉邦心理上是不願意的,但是他還是毫不猶豫地將韓信封爲了齊王。因爲劉邦知道,自己需要他的幫助。
垓下之戰前夕,彭越、韓信等人再次威逼利誘,使得劉邦承諾將一大片土地賜予他們,他們兩人才肯出兵助他。
從劉邦的種種行爲就能看出,哪怕是韓信提出更無理的請求,只要不是要他漢王的位置,他都會一口答應,更何況區區的反間之計呢?
結束語
這就是韓信和項羽兩個人最大的區別。項羽身邊資源豐厚,所以他不在乎區區一個謀士,更不在乎這是不是反間計;劉邦身邊資源匱乏,所以他很珍惜身邊的謀士,哪怕韓信真的要反,他也要用了再說。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