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於是,朱國治上奏說經過覈實,葉方藹並沒有少繳。又過了一年之後,再回頭整理此案的江寧巡撫朱國治良心發現,他覺得貪官侵吞百萬銀兩尚且無人追究,爲了一文錢爲難葉方藹實在沒有必要。

順治十八年,江南發生了三大要案,其中“奏銷案”最先拉開序幕。這個案件,說來說去,其實也並不複雜。明朝的時候,因爲江南經濟發達,應天府又曾經是都城,久而久之,這裏的士紳們便形成了一個傳統,他們勾結官府,向朝廷少繳稅。
這在當時來說,確實是個頑疾,明朝一直頭痛不已,卻無法根治。到了清朝入關之後,他們也遇到了這個問題。本來爲了穩定人心,清廷也準備緩一緩再說,可是江南士子們還心向明朝。這讓清廷大爲惱火,於是督促徵稅的官員嚴格執行。
然而,江南的縉紳們顯然沒有將此當作一回事,他們依舊欺上瞞下,拒絕繳納足額的糧稅。清廷大爲光火,要給這些地方豪強一個顏色。他們先是無錫、嘉定兩縣,以抗糧爲名逮捕了很多人,最後江寧巡撫朱國治將花名冊上報,於是爆發了涉及到四府一縣的奏銷案。
其實,天下的田地就那麼多,國家要徵稅也天經地義。如果地方豪強少交稅,那麼稅負的壓力就會轉移到其他沒有關係和地位的老百姓身上。所以清理、懲治是必須的,沒有什麼好辯解。
然而,剛剛從東北過來的清朝皇室的做法,顯然太過野蠻。他們制定了剛性規定,只要是欠稅的,不管官職大小,也不論數量多少,當官的一律降兩級,有功名的,從秀才到進士,一律革去功名。如果什麼都沒有的,請君入獄。
就有這樣一個倒黴蛋,他叫做葉方靄。兩年之前,也就是順治十六年,辛辛苦苦考上了進士,還高中探花。朝廷按照規矩,讓他當了翰林院編修,官職品等爲正七品。
他家世代爲讀書人,土地並不多,官府清算之後,發現他少繳了一文錢。由於當時的政治氣氛,數量雖然微不足道,也被報送到朝堂之上。要知道,那時候清廷已經急紅了眼,奏銷案牽扯了一萬多人,多他一個也無妨。於是,葉方藹便被革去了功名,好不容易得來的探花也丟掉了。
此外,他還有官職在身,雖然翰林院編修並沒有實權,但好歹是七品。按照當時的規矩,也得降兩級使用。最後,主管的官員授予上林苑蕃育署丞。
這一年發生了很多大事,順治皇帝本人也駕崩了,新登基的是年僅八歲的康熙。葉方藹藉着新皇登基的契機,自己上表陳清,表示確實欠了一文錢,也願意補交,希望能得到開恩。可是,這個請求卻被無情的駁回。
葉方藹很無奈,只好屈就在這個不入流的職位上廝混。消息傳到老家,苦中作樂的百姓將此事作爲茶餘飯後的談資,到處流傳有“榜眼不值一文錢”的笑話。
又過了一年之後,再回頭整理此案的江寧巡撫朱國治良心發現,他覺得貪官侵吞百萬銀兩尚且無人追究,爲了一文錢爲難葉方藹實在沒有必要。於是,朱國治上奏說經過覈實,葉方藹並沒有少繳。
大概清廷也認爲此事太過於荒誕,還是批准了朱國治的奏摺,讓葉方藹官復原職。
後來的葉方藹,主要從事的工作還是爲皇帝講經、編書,雖然能經常與皇帝打交道,但沒有擔任很有實權的官職,在政治上並沒有太大施展空間,不過他有一次大膽勸諫的高光時刻。
那是康熙皇帝大宴羣臣時,要諸位大臣獻上詩歌助興。滿漢大臣們都一片歌功頌德之言,然而葉方藹卻默不作聲,呈上了《八箴》。當時三藩尾大不掉,東南鄭氏集團隨時有可能反撲,西北準格爾也蠢蠢欲動,朝廷表面下的寧靜下實際上暗流湧動。
康熙虛心接受了葉方藹的諫言,以後也很少舉辦這種華而不實的宴會了。後人評價葉方藹的舉動時,由衷的讚揚道:
賜宴瀛臺榮寵臨,詩文命獻主恩深。他人連篇累牘進,不及孤臣上八箴。
在晚年,葉方藹和同鄉狀元徐元文一起進行《明史》的編修工作。有一日他突然病倒在翰林,徐元文親自護送他回家,當徐狀元將葉榜眼送到臥室時,看到家中的寒酸景象:“臥榻板扉,支以四甕,布帳多補綴”,唏噓不已。不久,葉方藹就因病離世了。
參考資料:《清史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