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网络文学刚刚兴起的那几年,蔡骏在榕树下网站上发布了不少中短篇小说,直到2001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病毒》问世,这部颇为惊悚的作品,在文学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从那之后,蔡骏就开始持续创作“悬疑”类小说。彼时,国内文学市场上,悬疑类作品并不多见,蔡骏的几部小说出来之后,立马就圈粉了一批忠实读者。

原标题:专访蔡骏:真相只有一个,如何讲好悬疑故事?丨制鲜者·IP作者

这是鲜喵的第 1341篇吐血原创

在国内,悬疑类作品一直有忠实的拥趸者。网络文学发展早期,虽然还没有“悬疑”的概念,但这类充满悬念的作品就吸引了一波忠实粉丝,走过20多年,悬疑小说的读者早已指数级增长。近几年,随着相关IP影视作品的开发,悬疑类作品逐渐展现在更广泛的大众面前,热度持续走高。

作为***络文学史上第一批作家,20多年来,无论是写小说、办期刊,还是写剧本、开公司,“中国悬疑小说第一人”蔡骏,一直在打造他的“悬疑世界”。

近日,烹小鲜(pengxx01)对话中国知名悬疑作家蔡骏,并邀请其做客幕后学院直播间,在线开启「悬疑故事工作坊」,和我们一起聊了聊他的“悬疑世界”。

中国知名悬疑小说作家、编剧 蔡骏

凶手是谁?到底有没有鬼?主人公能否逃出生天?

这个世界悬念丛生。

在蔡骏的眼中,悬念是所有悬疑类作品的最大公约数。无论是日本的推理小说,欧美的惊悚小说,还是传统侦探小说,它们都有一个共通点——悬念,而且这个悬念一开始就有了。

悬疑小说写作是蔡骏的兴趣所在。2000年的时候他还是一个刚刚20岁出头的小伙子,和很多文学爱好者一样,他开始在一个叫“榕树下”的网站上发表自己的作品。当时蔡骏并不知道什么叫悬疑小说,最早开始写作的时候也并不明确自己到底想写什么类型。

冥冥之中或许早有预兆。

十几岁时蔡骏便开启了和“悬疑”小说的缘分。还在读初中的蔡骏,偶然在图书馆里翻到了一本名叫《福尔摩斯探案集》的书,他被这神奇的故事吸引了,一口气读了好几本,内心也埋下了一颗“悬疑”的种子。

斯蒂芬·埃德温·金(代表作《闪灵》《肖申克的救赎》等)

众多日本、欧美的推理/惊悚作品对蔡骏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美国知名作家斯蒂芬·埃德温·金的作品至今让蔡骏刻骨铭心。从创作角度来说,可能内容的影响并不是最主要的,斯蒂芬·金对蔡骏的影响更多是精神层面的。对于蔡骏来说,斯蒂芬·金更像他创作路上的“精神导师”,他也多次表示:“斯蒂芬·金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了绝望之后的希望,这种精神力量带给我作品很多支持。”

在网络文学刚刚兴起的那几年,蔡骏在榕树下网站上发布了不少中短篇小说,直到2001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病毒》问世,这部颇为惊悚的作品,在文学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从那之后,蔡骏就开始持续创作“悬疑”类小说。

深入到悬疑世界的蔡骏,越写越觉得有趣,用他的话来说:“就像发现了一个新大陆一样”。彼时,国内文学市场上,悬疑类作品并不多见,蔡骏的几部小说出来之后,立马就圈粉了一批忠实读者。自己感兴趣,读者也喜欢,就这样蔡骏在悬疑小说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真相永远只有一个。

对于创作者来说,写任何小说都是在创造一个世界。在蔡骏看来,小说就是人性的艺术,悬疑小说能够编织一个充满悬疑的世界,会把各种可能性告诉读者,但是最终只有一个真相。

那么,如何才能讲好悬疑故事,让读者拨开层层迷雾找到最终真相?

1、理性与感性相结合

所有悬疑小说的必备共通要素其实就是悬念。蔡骏告诉我们:“传统的悬疑(推理)小说,通常会出现一个轨迹,犯罪分子作案时会利用反侦察手段设置‘烟雾弹’,使得一般人很难发现真相,这样的“轨迹”在日美的悬疑类作品中很常见。”

但回归现实,在真实的生活当中,警察侦破案件一般不会遇到所谓的“轨迹”。通常情况下会采用“技术+人海”的排查手段,慢慢揭开真相。与小说里的故事相比,可能生活中并没有那么多极具张力的戏剧冲突,与思维严密的“轨迹”。在可读性上,或许略逊一筹,但也正因为真实,其带来的震撼与力量也是十分强大的。

在蔡骏看来,艺术创作离不开真实的生活,悬疑小说需要具有强烈的形象思维和感性思维。但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想作品精彩,还需要具有强烈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悬疑小说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产物。

2、储备灵感、静待时机

对待创作,蔡骏是谨慎的。

有的作家灵感来了会马上动笔写作,一气呵成,但在蔡骏这里,会缓一缓。积累灵感、做充分准备,静待落笔时机,成为蔡骏创作的一般“流程”。

一个故事的灵感迸发之后,蔡骏不会马上动笔写故事,他选择先写一个简单的梗概,先把灵感记录下来。

“有时候这个灵感可能放一两年,有的可能放十多年,还有的灵感是在我开始创作小说之前就有的,我一直放着,也不知道具体什么时候会创作。但一定是我觉得自己更成熟,阅历更丰富,对故事理解更深入、透彻的时候。”

到一切可以“水到渠成”的时机,蔡骏才会动笔,在他看来,想要写出精品,前期充分的准备必不可少。《镇墓兽》系列作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015年春天,蔡骏有了创作《镇墓兽》的灵感。他并不急于动笔,而是开启了灵感储备,开始构思整部作品的世界观。在融合了历史、冒险、幻想等不同元素“镇墓兽”的世界里,时间横跨几千年,甚至上万年,主人公的命运也横跨近30年。

为了能够搭建好庞大的世界观,写出精彩的故事,蔡骏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在正式动笔前的两年时间里,他研读了大量学术论文,研究了众多考古报告,力求将真实的墓葬、文物情况通过《镇墓兽》展现出来。一切准备就绪之后,2017年蔡骏才开始真正动笔创作《镇墓兽》系列小说。历时近5年,洋洋洒洒150万字,五本小说组成的系列才正式竣工。

3、人物需立体、情感线必不可少

人物是第一位的。

我们最终记住一个小说,不仅仅是记住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记住它的主人公,哪怕是一个小人物。

就像金庸先生的小说,可能具体情节我们不能脱口而出,但是他作品中的经典人物我们一定会印象深刻,比如郭靖、黄蓉、杨过、小龙女、韦小宝等。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塑造出立体有型的人物呢?

首先,以个人为原型,将真实的“我”代入小说创作,准确描写人物。例如,今年5月发表在《人民文学》的中篇小说《戴珍珠耳环的淑芬》,蔡骏以90年代的一个少妇——淑芬为主角,同时带入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尽量用写实的方式剖析人物,描写人物。

就像油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那样,人物的眼睛、人物的耳环、整个画面光影的运用,都非常逼真。小说中人物的描写同样需要像这幅画一样准确。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其次,可以从身边的人物着手创作。比如《春夜》当中的主角,是“我”看到的一个人,而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虽然“我”从未见过,但这个人蔡骏通过爸爸的口听说过无数次。生活中有原型,让故事多了一份真实感。

再次,想象力非常重要。不同于真实生活,小说虽然有真实生活的一些特质,但它毕竟不是生活,我们不能局限于真实的世界来看待它,它的世界终究是虚构的。我们需要发挥想象力,升华故事中的人物,让故事中的人物变得更有意思。故事中的人物也需要有他本身的爱恨嗔痴,有他的困境,有他的理想,有他要做的事情,有他的家庭社会背景。这样一个立体有型的人物才会呈现出来,而这样的人物往往又会照进我们的现实。

用情感把故事中的人物命运勾连起来,我们才会感受到故事的生命力。因此,小说创作,情感线必不可少。可以是男女之间的爱情,可以是家人之间的亲情,也可以是朋友之间的友情,只有用感情串联起来的故事才能直击人心。而最重要的是,创作者要把自己的感情投入到故事当中,创作者没感情,小说中的人物也不会有感情。先让自己感动,才有可能感动别人。

蔡骏的作品可能是中国最早一批有影视改编作品落地的网文小说。

早在2003年,蔡骏的《诅咒》影视改编权就已经卖出,2004年根据其改编的电视剧《魂断楼兰》就和观众见面了。这部作品成为了不少90年代观众的“童年阴影”,不少观众表示:“当年一边看一边被吓得不轻,但还是撑着舍不得放弃。”

在还没有IP概念的时候,蔡骏的作品就开启了商业变现的探索。后来,蔡骏多部作品陆续被影视化。但被改编的影视作品极具争议,蔡骏作为影视剧观众之一,也认为影视化改编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早期影视化作品蔡骏并未参与改编)。

近年来,随着IP经济的崛起,蔡骏也开始参与到文学作品的IP建构当中。创立了浩林文华,开始探索泛悬疑文化知识产权产业链运营的商业模式。内容创作与版权代理成为了IP商业化尝试的两大板块。蔡骏本人也多了一个编剧身份。

但在蔡骏心中,没有什么可以与“内容”抗衡。

“内容为王”始终是他奉行的准则。在蔡骏看来,写作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他首先是一个作者,写出优质的小说永远是第一目标。IP延展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事情,影视改编更多是改编团队综合作用的结果,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内容创作者没必要纠结受众的口味变化,小说本身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扎扎实实把内容做好,才有可能被锦上添花。

无论是作为作者还是作为编剧,蔡骏的第一身份永远是“内容人”,需要切换方式,但更要坚守自我。时至今日,他最难忘的时光依旧是20年前,国内网络文学刚刚兴起,20岁出头的他,和许多年轻文学爱好者一样,敲击键盘,让自己的文学梦想随着闪动的光标缓缓流出。

不论出走多远,那些“为爱发电”的日子都是驻在心底的亮光,无论何时想起,总有一股暖流从心间划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