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始於戰後重建

1946年,戰後的日本百廢待興,繁重的戰後重建工作使人民需要便宜而可靠的交通工具,因此,時年40歲的本田宗一郎在濱松建立了“本田技術研究所”,專門研發製造價格低廉、結構簡單但性能可靠的摩托車,以滿足當時日本國內的市場需求。

其實早在1934年,本田宗一郎就開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創業,那時他在做機加工生意的時候,也認真研究過內燃機活塞的製造以及金屬削切技術,在戰時他曾用這項技術爲軍方提供飛機螺旋槳。

因此,在1947年,也就是“本田技術研究所”成立一週年之時,本田宗一郎就研發出了50毫升雙缸“A型自行車馬達”,這是最早的“本田摩托發動機”也是本田A型摩托批量生產的開始。這種輕便小巧的“自動車”深受日本人民的喜愛,不少人看到了商機,紛紛開始仿製本田的自動腳踏車,這使得本田宗一郎決定不僅生產發動機,還要生產真正意義上的摩托車。於是,在1948年,“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正式成立,本田宗一郎正式進入摩托車整車製造的領域。

價格低,性能穩定

讓本田摩托車立於不敗之地

本田宗一郎親自爲他的摩托研發了98 CC的D型雙缸發動機,並以此爲基礎,推出D型摩托,這種比腳踏車穩固的多的交通工具售價也不高,大多數日本普通家庭都能夠負擔得起,因此,D型摩托深受彼時日本市場的追捧。

不過這時,又一個問題擺在本田宗一郎的面前,那就是盈利,雖然產品的營銷當時還算不錯,但他深知,要想將自己的公司規模進一步擴大,就需要更專業更有天賦的人來經營,而這,正是自己所欠缺的。於是在1949年,宗一郎邀請藤澤武夫經營自家的企業,而自己將全部精力投入產品的研發測試當中,使本田技研的運轉效率大爲提升,運營成本也能得到有效控制,於是,本田宗一郎有更多的資金投入新車的研發當中,當然這也爲後來本田進軍摩托車比賽提供了資金後盾。

1951年,本田研發出性能更好的四衝程發動機,搭載到“本田-夢幻D型”摩托車上,四衝程發動機的靜音性以及熱穩定性讓這款摩托車在市場上又掀起一次波瀾。本田宗一郎與藤澤武夫的合作也非常默契,在接下來的幾年中,本田憑藉着這兩個產品獲得了豐厚的利潤,不僅支持着本田宗一郎在世界摩托車賽場上揚名立萬,而且“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的規模日漸壯大。宗一郎深知,要想徹底贏得市場的認可,就需要對自己的產品提高要求,因此1952年他不惜重金從美國、瑞士、德國等地購買先進生產設備,使產品素質進一步獲得優勢,“開不壞的本田”名號由此建立。

進軍汽車市場

開始締造本田性能神話

由於本田宗一郎在摩托車賽場上的成功,本田多款運動型摩托車,例如國內車迷熟知的CBR系列等大受追捧,本田的品牌效應已經初現。但是隨着日本國內經濟的發展,人們不再滿足摩托車,而是將目光放到了更舒適的汽車上,1961年,日本市場的天平已經開始向汽車傾斜,在豐田、馬自達都開始投產“輕型自動車”時,本田也開始了汽車生產之路。

但是屬於本田宗一郎的汽車之路,註定不平凡。

1962年,在推出實用型小車T360之後,本田又將重點放在了“15萬日元內,能跑到100km/h的跑車”,是的,沒有什麼造汽車經驗的本田,要造跑車。於是同年10月,S500誕生,它使用了500CC本田摩托車發動機,採用牙嵌式滑動齒輪變速箱,然後通過摩托車鏈條傳動,最大馬力44匹,整備質量680KG,這樣的配置下S500能夠輕鬆接近130km/h的大關,性價比極高,成爲了當時日本的國民性能車。

後來爲了鞏固在這一市場的地位,陸續推出了S600、S800車型,並且都大獲成功。

他們的對手日產、豐田等看到了性能跑車市場的大蛋糕,紛紛推出自己的性能跑車搶佔市場,但給人們印象最深的,永遠都是頂着紅色“H”標,引擎一路高歌到8350轉,無視一切超跑的本田。

車叔點評

本田以平民能夠接受的價格,開創了性能車民用化的道路,這些產自本田的跑車不僅性能優秀,而且質量可靠,爲本田贏得了良好的口碑。下一期,車叔將帶各位小夥伴去到大洋彼岸,看一看頗具野心的本田是如何佔領北美市場,又是通過什麼方法晉升高性能汽車“名人堂”,書寫自己“紅章本田”傳奇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