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漢字起源,流傳最廣的是“倉頡造字”,所以倉頡被尊爲“造字聖人”。然而,隨着地下文物不斷的“挺身而出”,倉頡造字的歷史或被顛覆了。
從文獻上看,“倉頡四目,爲黃帝史”,倉頡是黃帝史官,而黃帝出生於公元前2717年,因此倉頡造字的歷史,距今應該不到5000年。
然而從考古發現來看:甲骨文是完全成熟的系統文字,在此之前的考古發現,存在一些刻符或文字,卻沒有系統的文字發現,而甲骨文距離倉頡至少有1000多年曆史,如果是倉頡造字,衆多遺址中應該會不少蹤跡纔對;另外,在5000年前,也出土過一些接近甲骨文的文字,比如西安半坡仰韶文化彩陶上的文字,就和殷商時期青銅銘文差不多,比倉頡造字早了很多。
正因如此,有學者直言:不存在倉頡造字的歷史,倉頡最多隻是整理規範,甚至都沒有倉頡此人,而是一羣人的代稱!
造字,是一件大事,漢朝《淮南子·本經訓》中記載倉頡造字之後,“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如此大事,史書上必定會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纔對。
令人奇怪的是,在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中,連小人物都記載的司馬遷,卻爲何沒有提及“倉頡”這兩個字?其實,在戰國時期,儘管有書籍記錄了“倉頡造字”,但卻都不是嚴謹的史書,而是文學或哲學等書籍,充滿了想象,所以或許是嚴謹的司馬遷覺得“不足採信”,於是就沒有記錄倉頡。
從目前文獻資料來看,最早記錄倉頡的是戰國《荀子·解蔽》,距離倉頡造字有2500餘年歷史,不清楚荀子如何知道“倉頡”的。
當然,南開大學歷史教授朱彥民認爲,倉頡可能是商契(堯的異母兄,商朝的先祖),兩者古代讀音相似,容易混淆。所以,戰國年代荀子可能誤讀了,不然以他的節操,不會無中生有的虛構一個人物。
然而,即便證明了倉頡(或商契)的存在,也沒有證據表明倉頡造字!
《呂氏春秋·君守》“倉頡作書”,《淮南子·本經訓》“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論衡·骨相》“倉頡四目,爲黃帝史”等記載,顯然都不能說明倉頡造字。
文字究竟從何而來?《易經繫辭》中記載,“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換成)之以書契。”上古結繩記事,後來可能不止一個“聖人”用“書契”來記數。還有一種叫“刻劃說”,就相當於象形字的前身。
書契或刻劃的出現,和如今的考古證據極爲相符,比如賈湖刻符、仰韶文化出土的文字等,非常符合漢字演變的規律,最終演變爲成熟的甲骨文。
顯然,漢字應該就是這樣慢慢演變而來的,而非倉頡造字。其實,最早記載倉頡的《荀子·解蔽》一書,也沒說倉頡造字。
所謂“壹”,意爲統一,就是將蒐集、整理,然後規範、定型的意思。荀子在這裏,也只是認爲倉頡做了整理統一工作,沒說倉頡造字。
魯迅在《漢文字史綱要》裏,也對漢字形成問題作了探討,認爲歷經許多年代,許多人手,最終才慢慢形成,總之認爲即便倉頡造字存在,也不可能是倉頡一人造字。
從這一些記載中不難看出,即便歷史上有倉頡,可能和蔡倫造紙一樣,都是對前人的總結整理,並非原創性的創造。由此可見,何來倉頡造字?
通過對文獻和考古出土的物證分析,北京語言大學教授陳雙新,對於倉頡之謎,或許給了一個接近真相的答案:
司馬遷當年在寫《史記》時,可能也和陳雙新一樣,認爲倉頡不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所以在《史記》中就沒有提及倉頡。另外,司馬遷寫《史記》時,查閱對比了很多資料,說明當時沒有直接證據證明倉頡或倉頡造字的存在,否則如此大事,焉能不記?如果史無倉頡,何來倉頡造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