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帝即位三年后,以“列侯之国”的名义,逼迫周勃辞去相位,回到自己的封地,而且周勃还因谋反罪被捕入狱,那么功臣派还有陈平、灌婴,汉文帝为什么唯独拿周勃开刀呢。文帝即位以后,右丞相陈平以“身体不适”为由,请求汉文帝免去自己的相位,他说刘邦在世时,自己的功劳在周勃之上,但是铲除吕氏一族,自己的功劳远不如周勃,所以他甘愿把右丞相的位置让给周勃。

周勃是西汉开国功臣,作为刘邦老乡跟随刘邦起兵,刘邦当了汉王以后,拜他为将军。后来又助刘邦平定诸侯叛乱,立下大功。
刘邦临终前说“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意思是周勃读书不多,没有什么文化,但是能够让刘氏江山安定的人只有周勃,可以让他做太尉,掌管全国军权。
可见刘邦对周勃的信任,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以后,齐王刘襄在齐国打着“诛诸吕”的旗号起兵造反,不久驻守荥阳的灌婴也响应刘章的号召,右丞相陈平和掌管全国军权的太尉周勃眼看功臣派与皇族派联手,便借势发动政变,剿灭吕氏一族,迎立汉文帝上位,可以说匡复汉室周勃当居首功。
汉文帝登基以后,论功行赏,任命周勃为右丞相,食邑万户,周勃是当时得到封赏最高的功臣,由此看来周勃是最受文帝重视的功臣。
按常理来说,对刘氏江山赤胆忠心的周勃,同时也是拥立汉文帝上台的第一功臣,周勃理应得到文帝的信任,能够安享晚年。但事实并非如此,文帝即位以后,把周勃看作是重点打压的对象。
文帝即位三年后,以“列侯之国”的名义,逼迫周勃辞去相位,回到自己的封地,而且周勃还因谋反罪被捕入狱,那么功臣派还有陈平、灌婴,汉文帝为什么唯独拿周勃开刀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周勃才能平庸,却不懂谦让
周勃可以说是老革命了,早年跟随刘邦打天下,晚年成为拥立汉文帝上位的首功之臣,从周勃的功绩来看,他是一位武将,军功才是他的政治资本,所以周勃不一定有治国之才。
文帝即位以后,右丞相陈平以“身体不适”为由,请求汉文帝免去自己的相位,他说刘邦在世时,自己的功劳在周勃之上,但是铲除吕氏一族,自己的功劳远不如周勃,所以他甘愿把右丞相的位置让给周勃。
后来汉文帝满足了陈平的请求,让周勃做了右丞相,陈平做了左丞相,在汉代是以右为大,左丞相相当于副宰相。
周勃担任右丞相以后,一次文帝问他:现在我们国家一年判多少起案件啊?一年又有多少收成呢?周勃听后一个也没有答上来,反而吓得汗流浃背。
文帝再看看旁边的陈平,继续问陈平,陈平非常狡猾,他说:判案的事情应该问廷尉,收成之事应该问治粟内史,身为丞相不应该什么琐事都管,丞相的职责应该好好辅佐皇帝,对外安抚四夷诸侯,对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任其职。
汉文帝听完陈平的回答非常满意,事后周勃问陈平为什么平时不教他,让他出洋相,陈平说皇帝问得那么仔细,你怎么能够回答上来,所以只能像我那样说。
后来周勃觉得自己的能力远不如陈平,以身体不适为由,向文帝辞去相位。
可见,陈平知道选择功成身退是保护自己最好的手段,他依靠自己的政治头脑自全,而周勃是一介武夫,领兵打仗他可以,功成身退他不懂。要知道汉文帝对拥立自己上位的功臣是很戒备的,俗话说高处不胜寒,此时周勃应该明白谦让是保护自己最好的方法。
功高震主,不受文帝信任
刘邦即位以后,杀戮功臣,却对周勃十分信任,很大一部原因是因为周勃是旧部,又是自己的老乡,而且对他还忠心耿耿,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虽然周勃亲自将代王刘恒扶上皇位,但是刘恒并没有感激他的恩情,反而对他十分戒备,刘恒之所以不信任周勃,主要原因是周勃为匡复汉室立下奇功,功高震主,而且掌握军权,在军中很有威望。
为什么说周勃在军中很有威望,我们可以从一些小细节中找到答案。诸吕之乱爆发以后,周勃、陈平在京城发动政变,周勃带着兵符进入北军军营时,他对将士们说:支持吕氏的露右肩,支持刘氏的露左肩,结果大家都纷纷露出左肩,可见周勃在军中的威望。
诸吕之乱平定以后,文帝给周勃的奖励是一万户,金五千金,而陈平、灌婴只有三千户,金两千金,文帝给周勃这么高的奖赏,无非是为了安抚功臣派,而周勃位居功臣之首,只有安抚好周勃才能安抚功臣派。
文帝即位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极力打压皇族派和拥立自己上位的功臣派,周勃作为功臣派的代表,而且又长期掌握军权,自然首当其冲。
文中开头部分谈及“文帝问政”,文帝问了周勃两个问题,周勃一无所知,其实想必文帝事先知道周勃答不上来,后来也知道陈平的回答只不过是狡辩罢了,只要是一位称职的宰相怎么会不知道呢?文帝这样做无非是想借此让周勃难堪。
但是打压是一方面,文帝毕竟还是需要依靠功臣派,因为他不能让皇族派独大。
陈平死后,文帝为了安抚功臣派,恢复了周勃的相位。
周勃被迫辞去相位,回到自己的封地
文帝前元二年(前178年)十月,周勃第二次接任丞相后,文帝下令,让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国,文帝给出两项冠冕堂皇的理由。
其一、列侯长期居住在京城,增加不少费用,而且吏卒还要将其县里的收成千里迢迢运到京城,太劳民伤财。
其二、列侯归国可以教化自己的子民。
文帝的命令发出以后,列侯不执行,他们不想回到自己的封地,其实原因很简单,列侯们都想在事业上有所进步,而小县城自然没有京城机会多,小城市影响他们的发展不说,生活环境也没有京城好。
文帝看列侯不执行,便让丞相周勃辞去相位先回到自己的封地,为大家做表率,这次周勃在相位只做了一年多。
周勃免相以后,文帝提拔灌婴为丞相,可见文帝实行的列侯归国是“选择性执行”的政策,专门针对他不喜欢和不信任的人,灌婴也是诸吕之乱的功臣,因为他深受文帝信任,他可以不用回到自己的封国。
其实表面上文帝是为了节省开支,实际上他是在打压周勃,因为周勃在众多功臣中势力最大,加上他又不喜欢周勃,为此周勃被迫辞去相位,回到了自己的封地绛县。
周勃如何化险为夷?
周勃回到绛县以后,他的上级领导河东郡太守和郡尉常常到绛县视察他的工作,周勃感到非常恐慌,他害怕被诛杀,因为先前韩信、彭越都是在自己的封国被抓。
所以每当上级领导来巡视时,周勃都身披铠甲,并让他的家人手持兵器接见郡守、郡尉,周勃的戒备森严让领导感到很不舒服。
不久就有人诬告周勃谋反,文帝立即下令将周勃逮捕入狱,周勃在狱中吃尽苦头,狱吏对他百般凌辱,后来是薄昭出面才让他脱离危险。
薄昭是汉文帝的亲舅舅,深得文帝信任,文帝在位期间,给了周勃很多的赏赐,每次周勃都转手给了薄昭,因为周勃觉得外戚可不容小觑。
周勃入狱以后,薄昭在姐姐薄太后面前替周勃说情,薄太后对文帝说:当年周勃手握重兵,拿着玉玺,都没有谋反,如果他要谋反,怎么会等到现在,薄太后还非常气愤地拿下自己的头巾砸向文帝。
汉文帝迫于母亲的压力,将周勃释放,后来周勃回到自己的封地,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年),周勃去世。
一代功臣就这样默默无闻的在自己的封地度过他人生中的最后八年。
结语
汉文帝即位之前,在京城没有培养自己的势力,作为一位外来皇帝,怎样巩固皇权成为最棘手的问题,他打压功臣派是为了维护政权需要,而周勃在功臣派势力又最大,打击他就代表打击功臣派,所以周勃难免受到猜忌和打压。
而周勃又不是一位擅长“文治”的官员,他没有陈平狡猾,不懂得谦让、示弱是守功之策,远离政治和权力中心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
不得不说文帝即位以后,对皇权贪婪已经超过对恩人的那份恩情,他把拥立自己上位的恩人看着是潜在的威胁,对周勃谋反一事,他明知是诬告,却不愿还他清白,文帝打击周勃事件被认为是文帝仁政史上的一个污点。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