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37年,有一段歷史是不管過去多久,都不會被中國人忘記的,那就是日本侵略者對我國南京進行的慘無人道的大屠殺。在那場慘絕人寰的屠殺裏面有,30多萬的中國人民是與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之下,但是在這人性的泯滅之中,我們依舊可以看到一些人性的光芒。

在那場大屠殺裏面,也有一些國際組織和國際人士給予了我們援助之手。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有個德國人他憑着一己之力救下了20多萬的中國同胞們。而在80多年後的現在,由於疫情的影響,他的孫子向中國發出了援救,希望中國可以支持他們一組藥物,一同來抗擊疫情,中國醫藥企業也毫不猶豫給予幫助。

一、最初只是來華工作,卻與這個地方有了深情

那一個曾幫助過我們的德國人,也就是寫下《拉貝日記》的作者——約翰•拉貝。約翰拉貝生於1882年11月23日,他的故鄉在德國漢堡。上個世紀初,中國的工業已經進入了迅猛發展的階段,那時候26歲拉貝受到西門子公司派遣到中國做商業活動的任務,便隻身一人來到了南京。剛來南京的那時候,他暫時的住在了下關預租的房子裏,後來他與金陵大學農學院的院長謝家生簽署了合同,然後金陵大學按照合同裏的要求給拉貝建了一座即既可以工作,又可以居住的房子,並且以出租的方式租給他。後來拉貝結束了在中國的工作,回到德國居住了四年。

直到1937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派遣飛機開始對南京進行狂轟亂炸,那時候的拉貝正在國外度假旅遊,但是當它聽到日軍侵略南京的消息時,並沒有思考很久就馬上的回到了南京。在日本軍隊開始猛烈襲擊南京的同時,戰火也很快的波及到了拉貝的住宅區,也就是當時的南京市廣州街小粉橋一號。

但是由於拉被鎖住的區域屬於國際性安全區,日本侵略者並不想激起別國以及世界的一些憤懣,而成爲議論的衆矢之的,因此並沒有對拉貝居住的地方下手。也正因爲如此,才使得拉貝後來做出了一個決定。

二、即便他人阻擋,也毅然選擇遵從內心的善意

1937年9月20日,1937年9月20日,大使館那邊得到消息,瞭解到日本侵略者即將再一次對南京進行高強度的侵略時,立即通知處於南京的外國人趕緊撤回本國,以保自身安全,而且當時西門子總部的公司也親自的向貝拉來信,要求被拉迅速撤離南京,返回德國。

但是貝拉對正在處於戰爭的南京人民們心生憐憫與同情,於是毅然決然地拒絕了本部的要求,以及大使館的命令,而是選擇繼續留在南京,用自己的一己之力去幫助南京人民。一開始拉貝先生知道日本侵略者不敢肆意對他的住宅區進行轟炸,因此藉助自己住宅區的優勢,悄悄的收納一些逃難的中國人民,最後直至再也放不下一個人,拉貝先生總共援救了600多箇中國人民。

拉貝先生在自己家的院子裏面修了一個防空洞,日積月累的在防空洞裏面儲備大量的食物水源以及藥品等,除此之外,他還在防空洞的旁邊立起了一面旗幟,而那個旗幟也並非普通的旗幟,而是德國國社黨的黨旗。目的只是爲了用這面旗幟去警告日本人以及日本人的飛機,這塊領地是屬於德國人的,不可以隨便來侵犯。

但由於住宅和防空洞的面積並不大,到了後面慢慢的也無法容納許許多多的難民,因此,拉貝先生開始聯絡一些國際人士,希望他們可以同他一起參加進來援救中國人民。受到拉貝先生的邀請,在南京居住的許許多多的國際人士選擇留在南京。

他們合力在國際安全區騰出了約打四平方千米的空地,用那一大片的空地建設了一個相對安全的難民營。而且當時金陵大學的董事長也提議在南京建立難民區,並且強烈的推選拉被作爲國際委員會的領導人,在許許多多的人們的幫助下,南京總共建立了25個難民的收容所,救助的中國人民也高達25萬人。

很快,許許多多的國際人員和拉貝一同來幫助中國人民,安排了更多的居民來到國際安全區避難,但由於人數太多,拉貝選擇遵循婦女和孩子優先的原則,不管是平民百姓還是達官顯貴都是平等的。除了搭建難民收容所救濟中國逃難的人民們,拉貝還將自己每天所見所聞寫在日記裏面。

在日記裏面,他有寫到這樣的一段話:"中山北路上都是屍首,城門前面,屍首堆得像小山一樣,到處都在殺人。",而他的日記也就是那本真實的,全面的記錄着日本侵略者慘無人道的殺戮的《拉貝日記》,正因爲它所記錄下來的真實事件,纔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參考資料,不讓險惡之人輕易的抹去曾經那段慘無人道、慘絕人寰的殘酷歷史。

三、曾經的相助永遠銘記於心,需要之時必定湧泉相報

後來二戰結束後,拉貝先生因爲原本的身份是納粹黨員,因此被逮捕,在那一段時間裏,他的生活陷入了窘境。他也有自己的家庭,而每天只能給孩子煮菜湯喫,總是食不果腹、飢不擇食。但後來拉貝的消息傳到了中國南京的市民們紛紛捐款,高達一個多億,然後彙集成美元寄到德國援助拉貝。

1950年1月5日,約翰拉貝在柏林逝世,享年68歲,他被中國人民深深地記住,被中國人民稱爲"東方的辛德勒"、"南京大屠殺中的洋菩薩"。這份恩情是永世都無法忘記的,直至今天,在全球共抗疫情的時候,約翰•拉貝的孫子托馬斯•貝拉向中國駐德大使寫信援助,浙江的一家醫藥企業聽聞訊息後,立刻決定免費的將相關的藥物寄去德國,很快通過國際航班的運輸成功的送達了托馬斯•拉貝的手上。

結語:

拉貝的故事說明着,曾經因爲善意去挽救下來的生命,他們以及他們的後代也會在你和你的後代有需要的時候伸出援手,"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有時候這份餘香並不是給予自己,而會是留給後代的;中國的援助說明着"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這是禮儀之邦的古老道理,這是老祖宗教給中國人的待人之道,面對曾經的恩人的後代求助,中國醫藥企業堅定地送出了許許多多對抗疫情的藥物。

即便是80多年前的援助,至今中國人民依舊難忘,在你需要救助的時候,必定全力以赴去給予相應的救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