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背景

學校/專業/第二學位: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環境工程專業/英語語言與文學第二學位

GPA:一學位3.57/4.00;二學位3.73/4.00;WES認證成績3.63/4.00

GRE/TOEFL:V 163 + Q 170, AW 5.0 / 118

科研:兩段校內,一段海外交換科研

實習: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4個月

申請方向:環境工程、公共衛生、環境管理,主要申請MS

申請結果:

JHU ScM Environmental Health/ Yale MPH/JHU 環境工程碩士/ Columbia MPH/ Columbia環境工程碩士/ Cornell 環境工程碩士/CMU CEE MS/Stanford CEE MS/ Harvard MSPH Environmental Health/UC Berkeley CEE MS/Gatech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S/ UCLA MS Environmental Health Sciences/ Duke Nicholas MEM等

最終去向:Harvard MSPH Environmental Health

前言

從決定好自己要去哈佛了之後,我的申請季算是正式結束啦。我大二下學期決定出國,回首過去的兩年,我深感自己是個幸運兒,又或許是樂觀的天性使然,我似乎鮮有焦急崩潰的時刻。在這個春季得到收穫時,我亦沒有想象中的狂喜,反而十分平靜。由於疫情只得在家中學習、準備畢設,時間比在校更加自由;正好藉此機會,我可以將自己兩年來的經歷與感悟一一寫下,既是對自己的一個梳理和總結,也希望能對學弟學妹們有一些幫助和啓發。

出國深造的原因

我決定出國的原因嘛,有點搞笑,甚至有點難以啓齒。最初萌生出國的念頭是大二上學期結束的時候,那時我剛剛轉入環境學院一學期,雖然通過努力成績有了顯著提高,但仍深感自己大一不盡如人意的成績會拖後腿,不能讓我獲得本校保研的機會,於是心想不如出國,就算去個稍微差點的學校也是海歸,算是給自己“鍍了金”。

後來在機緣巧合之下聽到了一位四字班被斯坦福錄取了的學長的講座,我才發現出國之路也是充滿了挑戰的,要在諸多方面下功夫。要想讓自己更加優秀,沒有捷徑可走。於是我想到初中時去美國參加模聯的經歷,想到年少的我參觀了哈佛MIT等名校時心中的嚮往和激動;想要突破自己的舒適圈,到陌生的地方嘗試新的事物;想到更高更廣闊的平臺去拓寬視野,挑戰自己…… 就這樣,我在大二下學期下定決心要出國讀研,然後就這樣和世畢盟簽約了~

GPA& GRE& TOEFL三維

雖然只是大二,但其實做了決定之後,半隻腳就已經踏進了申請季,要做準備的東西着實不少。首先,重中之重就是GPA。我個人的教訓就是,大一的時候“玩”得比較多,導致成績不理想。大二伊始我就意識到了GPA是自己的劣勢,對它越來越重視,也就越來越努力。這樣一來,我大二、大三的成績一直穩步提升,直至年級前列。不過後來我也越來越感受到,誠然,GPA高的在申請中會有很大優勢,但這並不絕對。畢竟各高校對申請者進行的是全方面多維度的考察,GPA並不是唯一的指標。如果成績不是最頂尖的,是可以靠其他維度來進行彌補的。

然後就是“三維”裏的另兩維,託福和GRE考試。它們是申請的“敲門磚”,也是硬指標,越早準備越好。所幸我的語言功底不錯,從小到大英語一直是我的強項,託福GRE對我來說並非難事,都是一次過關。託福相對來說備考壓力沒那麼大,對詞彙量要求也並非很高,自己刷題練習即可,如果覺得有必要可以考慮上個網課,積累一些口語、寫作的模板。聽力閱讀也沒有什麼特別好的方法,就是題海戰術,TPO做上十套,手感自然就有了;當然不是做完就完了,最好能夠認真回顧自己的錯題,明白爲什麼錯,答案是怎麼選出來的。口語和寫作往往是中國學生的短板,除了套模板,想得高分更重要的是“語感”。語感的培養和提升,可以通過日常積累+考前刷題的模式進行。平時多說、多積累、多寫,考前2-3天再做上5套以上的TPO來加強鞏固語感,考試時心中會更有底。

GRE難度比託福更大,主要是verbal對詞彙量要求太高了,解決辦法就是背單詞,一遍又一遍地複習單詞,總歸能記住。我個人的經驗是,不要逐詞硬背,壓力大且忘得快;更好的選擇時通過做題來背,並且把同義詞放在一起背。GRE閱讀部分長難句多,也需要一定題目量的積累才能適應。其實最重要的不是看懂每個單詞,而是瞭解整個行文邏輯,這樣更有助於做對題目。數學就很簡單了,背好一些數學題目中常見詞彙的說法,把題目看懂,別掉陷阱裏就行。總而言之,語言關越早過越好,這樣後續的壓力會小很多。以我自己爲例,我大三上學期的9月份就搞定了所有的語言考試,此後都很輕鬆;但身邊有的同學到了大四上還在攻克語言考試,再加上準備文書,任務量真的很大。

科研&實習

然而在科研方面,我開始得比較晚,這一點不是很可取。我大二時還是小白一枚,也不知道該通過什麼途徑去開啓自己的科研之路。在世畢盟mentor的建議下,我報名參加了學院的SRT項目,開始進組做實驗,這纔有了第一段研究經歷。我第二段科研是在新加坡交換期間進行的。最開始給老師發郵件說想要進組工作,但和老師面談之後,他說國外的進實驗室前的手續實在繁複,要花很多時間才能做完流程上的準備,可能剛把基本操作交給我,我就回國了,意義不大。但我不想錯失這個機會,多次向老師爭取,並且飛速地在一週之內就完成了所有的手續,最終還是成功開始了自己的研究,最後也成功讓老師成爲了我的推薦人。現在回看去年的這一段經歷,我很感激老師對我的指導和肯定,也同樣慶幸自己最初沒有輕易放棄。其實,找科研的途徑有千千萬,完全不用擔心自己沒有事情做;最重要的是找到科研之後,要堅持到最後。

實習對於申請來說是錦上添花的事情,申請研究型碩士和PhD基本不需要實習經歷,但對我來說,有一個申請方向是環境管理,所以實習是很有必要的。交換回來之後的暑假,我到了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實習,主要工作是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相關的項目運行與管理,實習期間我接觸到了很多國內外的專家學者,以及不同行業內的專業人士。所以說,一份好的實習能夠給你提供一個廣闊的平臺,這樣的工作同樣是使人開拓眼界的過程,不論是對申請本身還是對個人能力的提升都有幫助。

RL&CV&PS

進入大四申請季之後,最重要的就是寫文書和敲定推薦信。文書主要包括CV和PS,前者是全面而簡要地概括自己本科期間獲得的成就,後者則是把自己的重點經歷和學到的東西以“講故事”的方式呈現在招生官眼前。雖然網上會有很多模板可供參考,但是也只能是“參考”,而不能生搬硬套。文書其實是很personal的東西,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把自己的故事講好,才能打動對方。爲了最好地展示出自己的亮點和潛力,文書要經過反覆打磨修改才能最終定稿。

推薦信則是另一個重要的指標。老師們都很忙,所以更要儘早聯繫各位他們,確定好推薦人,敲定推薦信。推薦信是憑自己的實力拿到的,只有自己的表現確實得到了老師的肯定,才能拿到一封強推。推薦信要凸顯個人特點,表明老師的的確確瞭解你;與其找一個與你接觸不多的大牛教授寫推薦信,倒不如找一個熟悉自己、真心願意推薦自己的老師。我自己拿到了五封推薦信,分別來自新加坡的科研導師、新加坡的任課老師、我在清華的班主任、我在清華的畢設導師以及我實習時的部門領導。他們都是瞭解我,與我有過密切接觸的人,推薦信就會比較有說服力。

至於申請方向,我個人感覺不需要把自己“框得太死板”,自己有興趣的、有匹配經歷的都可以試着申請。只照着一個方向申請太過單一,可能最後會全聚德。以我個人爲例,因爲我自己的科研實習經歷比較多元,大三上的環境健康風險分析和環境管理學課程也讓我對這兩個方向產生了濃厚興趣,所以申請時是環境工程、公共衛生、環境管理混申的,最後在三個方面也都有收穫。最後選擇哪個方向,就是offer來了之後的事情了,以自己的興趣爲核心導向,結合各個學校的課程設置、地理位置、名氣氛圍以及不同專業的未來發展、就業前景等多個因素綜合考慮,再做決定便可。

對世畢盟的謝語

我在申請上的成果也離不開世畢盟的幫助。世畢盟在科研實習、文書修改、面試攻略等多個方面都給予過我中肯而有效的建議;在語言考試、申請文書寫作、面試指導、赴美簽證等多個問題上也都有詳細的資料和模板支持。我的培訓師姐姐對於整個申請流程安排清晰,對時間節點的把控也很到位。我有時候容易拖延,但全程有她的提醒和幫助下,自己其實是相當輕鬆的。在文書寫作和專業選擇上,我的mentor對我也有莫大的幫助,在她的修改建議下,我的文書質量有了顯著提升。感謝世畢盟,讓我平穩、安心、順利地度過了整個申請季。

最後的最後,還是感謝。感謝多位老師、學長學姐和好朋友們在擇校和選專業上給予我的建議和指導,感謝家人對我出國決定的支持。當然,還要感謝身邊的他的耐心和陪伴,在我面對一個又一個挑戰的時候,是他撫平了我心中的焦急與緊張。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願我們每個人都有光明的未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