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魯迅不一樣,他是一名持筆的鬥士,他是拿着火把的那個人,他給無數文人和迷茫的人指明瞭方向,這一點在他之前文壇沒人做到過,所以郭沫若便說“魯迅之前,一無魯迅”。但讓人想不到的是,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病逝後,郭沫若卻專程參加了他的追悼會。

“神仙打架,一般人看不懂”,這話用在魯迅和郭沫若之間的世紀之爭上,是再合適不過了。至今很多人都無法理解,明明都是一腔熱血的男兒,而且一輩子都沒見過面,爲何會爲了那點小事鬧得不可開交。

兩人鬥得最兇的時候,說話的內容確實是讓人有些瞠目結舌了。那時候郭沫若直接在刊物上說魯迅是“封建餘孽”,而魯迅則說他是“才子加流氓”。這還沒完,結果魯迅成了郭沫若嘴裏的“衣冠禽獸”,而郭沫若則成了魯迅筆下“遠看是條狗,近看郭沫若”。

鬧到這種程度了,想來會老死不相往來了吧。但讓人想不到的是,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病逝後,郭沫若卻專程參加了他的追悼會。當時郭沫若還在日本,聽說先生過世的消息,他感慨萬千,寫下了不少文字來紀念對方,其中最有名的是以下兩句話:

孔子之前,無數孔子,孔子之後,一無孔子。

魯迅之前,一無魯迅,魯迅之後,無數魯迅。

這其實是郭沫若送給魯迅先生的一副輓聯,前句是上聯,後句是下聯。就這簡簡單單32個字,就是對先生最高的讚譽。而在先生去世80多年後,我們再來看這段話,當真是一句都沒說錯。

我們先來看第一句“孔子之前,無數孔子”,孔子所處的年代是春秋末期,諸子百家,各種思想都有,所以那時候是有無數孔子的。而“孔子之後,一無孔子”則是指孔夫子的出現以及儒家學派的創立,將當時的種種思想做了一個總結。孔夫子興學尚教,收弟子三千,光是賢者就有72人之多。然而孔子之後,這些人無論是建樹都達不到他們師傅的高度。而且在多年的封建朝代裏,儒家也成爲了君主們愚民、治民的工具,這也就是再無孔子了。

而魯迅不一樣,他是一名持筆的鬥士,他是拿着火把的那個人,他給無數文人和迷茫的人指明瞭方向,這一點在他之前文壇沒人做到過,所以郭沫若便說“魯迅之前,一無魯迅”。後一句則是指先生雖不在了,但他的精神卻受到了無數人的推崇,他們將繼續秉承先生一生的剛氣、硬氣,沿着正確的道路走下去,所以先生死後還有無數個魯迅。

郭先生說這話到現在已經過去80多年了,如今看來仍是一針見血的。他對孔子的評價或許很多人不認同,但他並沒有否定孔子的偉大,只是就事論事地闡明瞭“孔子之後,一無孔子”的事實。而對魯迅的評價,卻字字珠璣。很多人不理解,魯迅已過世80多年了,現在我們的生活環境早就與當年不一樣了,爲何我們還要學“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這是因爲先生身上體現的民族精神和家國魂,是任何時候我們都需要的。對於郭老的這段話,大家認爲說得對嗎?歡迎討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