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蔡培輝告訴中新社記者,他連年提交推動兩岸農業合作的建議:臺灣農業優勢凸顯,甘肅正處於脫貧攻堅關鍵時期,以產業合作爲依託,互利互惠,相得益彰。蔡培輝在中國東南沿海的福建泉州長大,在甘肅從軍,青年時代是在黃沙漠漠的大西北度過的。

(兩會人物)臺籍人大代表蔡培輝的十五年甘肅履職路

中新社北京5月25日電 題:臺籍人大代表蔡培輝的十五年甘肅履職路

中新社記者 林春茵

6條路,28個學校,20個地頭水櫃,還有一羣脫貧致富的“種子選手”。

這是臺灣台南人蔡培輝在甘肅履職15年的大地留痕。

蔡培輝在中國東南沿海的福建泉州長大,在甘肅從軍,青年時代是在黃沙漠漠的大西北度過的。

蔡培輝從部隊回到地方後,正逢改革開放,泉州民營經濟異軍突起,他生意越做越大,成爲富麗(香港)國際集團董事局主席。

2005年,中國“西部大開發”方興未艾。“我幾乎沒有什麼猶豫,馬上決定回去,看看能幫做點什麼”,蔡培輝說,“我對那裏有點感情。”

重返甘肅,蔡培輝把“河西走廊來來回回走了幾遍”,幾次跟村民趕牛車走十幾裏去拉水,最後選定“條件最不理想”的“隴中”定西。在施展商業宏圖時,他也一舉個人之力,助捐投建機耕路、水櫃和校舍等基礎設施,還成立助學基金會。

定西民風淳樸,有村民問蔡培輝,你爲什麼幫我們修路?蔡培輝老實回答說,爲了讓大家不再踩泥巴。村民再問,這些馬鈴薯、黨蔘、黃芪種下去,誰會買?蔡培輝決定出錢送村民到沿海城市去“富腦袋”。

包喫包住,每個月有誤工費,還送電腦和手機,唯一的要求是去學了致富經回來,1個人要帶富10個人。定西的農民們一批又一批到泉州免費培訓,已經堅持了近10年。

“最大的成就是,現在再小的村子都有致富帶頭人。”蔡培輝舉例說,隴南一個小村成立農戶合作社養豬,今年豬肉看漲,光“土雞土豬”就掙了個幾百萬元(人民幣)。另一個村則琢磨着研發馬鈴薯澱粉面膜。蔡培輝笑說:“現在他們討論的都是高科技創新產品了。”

在蔡培輝看來,國家給西部的扶持相當大,引河入秦解決了水的困境,政策窪地產生的產業虹吸效應也正在顯現。他給定西修路,也爲臺灣朋友搭橋尋找“甘肅商機”。

這十幾年間,蔡培輝領來越來越多臺灣朋友,在甘肅投廠建園區,發展半導體、5G通訊設備等現代科技產業。他自己也和臺灣業者共同經營一個數十萬畝的高原夏菜現代農業產業園。

“福建和臺灣農業深度融合,經驗可以移植到甘肅。”蔡培輝告訴中新社記者,他連年提交推動兩岸農業合作的建議:臺灣農業優勢凸顯,甘肅正處於脫貧攻堅關鍵時期,以產業合作爲依託,互利互惠,相得益彰。

臺灣人爲什麼樂意來大西北?“我們認識很長時間,我們以心相交,互相瞭解。”蔡培輝說,甘肅是片創業熱土,“來了,他們對甘肅也會有感情。”(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