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王熙凤如何捞钱

最近读到王熙凤弄权铁槛寺这件事,仔细琢磨,很有意思,先看王熙凤怎么捞钱这一小段。

我们都知道,王熙凤不差钱,但有钱可捞的时候,她绝不会放过。她自己过生日时,答应要帮李纨出十二两银子,结果都能贪掉,更不要水月庵的三千两了。

但王熙凤毕竟是荣国府大管家,又是出身金陵王家的小姐,捞钱也得给自己找个体面的理由,总不能赤裸裸地说,给钱办事不给钱滚蛋。

因此,当净虚老尼说完了长安张财主求她办事的前因后果之后,王熙凤听说张家倾家孝顺都愿意,立马就嗅出了金钱的味道。

但对凤姐来说,一开始自然不能直接要钱,得慢慢布局,然后时机成熟了再一锤定音。你看她怎么说,她先说“这事倒不大”,这是在暗示老尼,小菜一碟,我办得了,你不用找别人了。这是稳住了老尼,让她觉得有戏。

但接着她又说“我也不等银子使,我也不做这样的事。”这是暗示老尼,你得知道规矩,一手交银子一手办事,我可不干赔本的买卖。为了摸清到底能捞多少银子,凤姐顺便还使了一招欲擒故纵,自己能办但又不愿意做,因为她不缺银子。

这是凤姐在给自己立牌坊啊,先让老尼先觉得有戏,但又希望落空,因为她不差钱,好让人觉得她不是那些见钱眼开之人。

其实王熙凤的潜台词是,你这事我办得了,但如果银子给的不到位,这事我可不给你办。其实这些,都是王熙凤在探对方的底儿,要知道这是两人面对面说事,你来我往之间,通过言语、表情,很快就能摸清对方的底牌,不得不说,王熙凤真是机关算尽太精明。

换句话说,如果不探底儿,王熙凤开口说你拿一千两来,那老尼当然乐意。所以凤姐要一步捞到位,开出一个对方能接受的最高价码,不可谓不贪啊。

我们读这一段,多半都认为是老尼的激将法,让要强的王熙凤办了此事,还是老尼魔高一丈,但细读发现,这事一开始就是凤姐在设局,她要的就是老尼的激将,这正是她狮子大开口的好时机。

所以当老尼说出贾府连这点子手段都没有时,王熙凤一个机灵,开口就是三千两。这可是一笔天文数字。按照王夫人的二十两月例,一年也不过两百多两,要十几年才拿这么多。张财主家有贾府有钱吗?自然没有,想必三千两拿出来,也是抽去了一大管血了。

王熙凤拿着众人的月例在外放利钱,一次也不过得银三百两,这三千两她要足足放十次,估计没个两三年挣不上来。真真是一日大管家,三千雪花银。如果换算成现在的钱,一两银子按照660元来算,这一次交易,王熙凤成功入账近200万,她捞钱的本事,简直令人震惊。

这还没完,生意谈成了,凤姐继续给自己立牌坊说,你看,这钱我一分也不要,不过就是给跑腿的小厮做盘缠,赚几个辛苦钱。我想说,你骗鬼呢。也不得不说,王熙凤真的是很高尚地敲了一笔竹杠。

二、看净虚老尼如何使计

咱们继续说红楼梦里王熙凤弄权一回的细节,这段情节里有个地方很值得深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

长安县的张财主,既是大财主,自然不差钱,而有钱就不怕找不到人办事,但奇怪的是,他上京寻门路,并没有找别人,而是找到了水月庵的净虚师太。

一个老尼姑能帮他什么?原文说的巧,净虚当年在长安县善才庵出家时,因张财主之女张金哥常去她庙里进香,所以大概两人也就因此认识了,甚至净虚曾到张财主府上去,一来二往的就熟识了。

因此,张财主进京找门路时,因为人生地不熟,得知昔日的净虚师太就在京城时,自然会去拜访一下。闲聊间,张财主很自然地会将金哥婚事说出,并许诺花钱退婚一事,这净虚有心,觉得是一笔大买卖,于是便揽下了,让张财主回去听信即可。

净虚哪来那么大能耐?自然还是仗着贾府之势,不仅如此,她还很了解贾府官场往来的人际关系,知道长安节度使云老爷与贾府关系紧密,于是心里早打好了算盘,要通过求王夫人,把这件事解决。

不得不说,净虚老尼也是个人情练达的,她知道县官不如现管,在长安出的事,自然还得长安的官才能解决,京官即便官大一级,但远水解不了近渴,所以她想到了与贾府素有交契的云光。

可巧不巧,王熙凤因为秦可卿一事,自动送上了门,净虚自然不会放过这到嘴的肥肉,于是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连带着激将法,最终凤姐以三千两银子应了此事。

这事净虚一开始的思路是让王熙凤求太太,让太太去求老爷,让老爷写封信去知会云光,让云光再跟守备去说。你看她多聪明,王熙凤都不用动脑,她已经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而且是立马可执行。

王熙凤也不傻,她心里也会衡量利弊得失,与其走太太老爷这条线,不如直接瞒着太太老爷,自己这边以贾琏名义写封信,派个人送去知会云光,效果一样。既省去了麻烦,也免得到太太老爷那里横生枝节,到时自己赚不成。

因此她是悄悄地命心腹旺儿办理此事,面授机宜之后,旺儿便进城找了文书相公,以贾琏名义修书一封,快马加鞭送往长安。那云光因一直欠着贾府人情,且一看也不是伤天害理之事,不过是退个婚,自然乐意效劳。

这件事最终王熙凤落了很大的好处,难道净虚纯粹只是为了帮助故人吗?当然不会。想来那张财主托她办理此事时,应该有过重诺,比如事成之后,当以重金酬谢。净虚正是觉得有利可图,才以帮助故人的名义务要弄成此事。

我们假设张财主为退婚一事,最高愿意出到一万两银子,除掉王熙凤的三千两,净虚能挣七千两,即便只有五千两,净虚也能落两千两。关键她什么也没干,不过就是牵个线而已。王熙凤至少还费点心机和功夫,她倒好,凭着一张嘴,就入账上千两银子,可真够贼的。

我们再从头梳理下这件事,先是长安守备逼迫张财主,张财主求净虚,净虚求王熙凤,王熙凤安排旺儿,旺儿送信给云光,云光命守备退婚。这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谁?毫无疑问是净虚。

曹雪芹也是好笔墨,一场涉及两条人命的官司,偏偏在这个看上去普渡众生,吃斋念佛的水月庵里完成。净虚净虚,果然人如其名,净整些虚的。

三、铁槛寺与水月庵之隐意

说完了凤姐捞钱和老尼使计,我们来分析下铁槛寺与水月庵的关系。

我们知道,铁槛寺是贾府家庙,族里有人去世,多半停灵于此。贾瑞、秦可卿、贾敬死亡之后,都曾停灵在铁槛寺,清明时节,贾琏也曾带贾环、贾琮、贾兰等人去铁槛寺祭柩烧纸。

但这个铁槛寺却并不清静,尤其在元春省亲之后,因为贾芹负责管理家庙及和尚道士,乌进孝交租一回,贾珍分年货与族中子弟,贾芹也厚着脸皮去领,被贾珍一顿训斥。

贾珍说他:你在家庙里干的事打量我不知道呢。你到了那里,自然是爷了,没人敢违拗你。你手里又有了钱,离着我们又远,你就为王称霸起来,夜夜招聚匪类赌钱,养老婆小子。

由此可知,这铁槛寺并不太平。

说到铁槛寺,我们也不由得会想到妙玉,她自称槛外人。在她的眼中,古人中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说道: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这两句诗出自宋代诗人范成大的《重九日行营寿葬之地》:家山随处可行楸,荷锸携壶似醉刘。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三轮世界犹灰劫,四大形骸强首丘。蝼蚁乌鸢何厚薄,临风拊掌菊花秋。

所谓“铁门槛”指门庭显赫,富贵长久,以此形容赫赫扬扬已将百载的侯门公府贾府,再合适不过。

因此,铁槛寺的隐意指的是贾府希冀长久的繁华富贵,象征的是尘世的功名利禄,酒色财气等一切与权钱有关之事。

但曹公偏偏让铁槛寺成了贾府家庙,说白了是专门停放去世之人,僧人道士念经超度之地。一生一死,一荣一枯,恰如风月宝鉴的两面,真是好笔墨。

再说水月庵,原文写得明白:族中诸人皆权在铁槛寺下榻,独有凤姐嫌不方便,因而早遣人来和馒头庵的姑子净虚说了,腾出两间房子来作下处。原来这馒头庵就是水月庵,因他庙里做的馒头好,就起了这个浑号,离铁槛寺不远。

这水月庵又叫馒头庵,离铁槛寺不远,这句话的信息量非常大。

前面范成大的诗里说了,纵有千年铁槛寺,终须一个土馒头。什么意思呢?翻译过来就是,即使人真的有千年铁门槛显赫和长久的家世那样福禄长寿,最终也就是落得一个土馒头似的坟丘。

土馒头即是坟丘的另一种写法,而水月庵又叫馒头庵,离铁槛寺不远。铁槛寺象征富贵,馒头庵象征死亡。富贵与死亡相离如此之际,恰如开篇里僧道所言:那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更奇的是,曹公写铁槛寺,不仅仅是写停灵一事,更是通过贾芹写贾府子孙之败家不能继业者,可谓对铁门槛的极大讽刺。而馒头庵这象征死亡之地,偏偏又一写凤姐弄权,秦钟得趣,正是一为财死,一为情亡。

不得不说,曹雪芹果然不简单。

作者:夕四少,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