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烨霖谈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苏德战争是二战欧洲战场的转折点,纳粹德国从最初势如破竹,到中期艰难苦战,再到后期全面溃败,并最终导致了覆亡的结局。关于纳粹德国在这场战争中失败原因的分析有很多,比如苏联的极寒天气、德军深陷两面作战的困境、苏联军队顽强的战斗精神等等。但许多人往往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德军在入侵苏联的战术安排上其实就存在着问题。
1941年6月22日,德军按照“巴巴罗萨计划”的既定战略,兵分三路从波罗的海与喀尔巴阡山脉之间涌入苏联境内。德军的攻击重心放在中路,即陆军元帅博克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这支集团军群共有51个师,其中包括2个装甲兵团(每个装甲兵团有4、5个装甲师和3个摩托化师),分别由德军名将古德里安和霍特指挥。
由于此前德军的装甲兵团在战场上发挥神勇,因此德军将领们一致认为装甲兵团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然而在如何使用装甲兵团的问题上,德军高层将领们却发生了意见冲突。
大部分德军资深指挥官坚持传统包围战术,通过决定性会战歼灭苏军主力。因为他们认为苏联幅员辽阔,在军队主力尚未被击败之前,深入苏联内部将会带来许多不可知的风险。支持这一观点的将领们坚决要求装甲兵团必须与步兵协同行动,由侧翼向内旋回,构成钳形攻势,切断敌军补给线来完成合围歼灭的目的。
与之相对应的是,以坦克专家古德里安为首的将领们主张装甲兵团应该以最快的速度长驱直入,深入苏联内部,至少在第聂伯河沿线才可以向内旋回。通过快速行动打乱苏军的节奏和指挥体系,并将苏军主力逼至第聂伯河一带,最后再由后续跟上的步兵完成歼灭苏军的任务。
古德里安的这一战术与德军之前在法国战场上的打法如出一辙。当时就是古德里安率领第19装甲军在色当突破法军脆弱的防线后一路北上直达英吉利海峡,完成了对集结在法国北部及比利时一带的英法盟军的合围。运用装甲兵团的速度优速,实现集中突破,快速切割敌军主力的目的,这也是德军“闪电战”的精髓所在。
然而经过一番激烈辩论后,坚持传统战术的德军指挥官们获得了胜利。因为希特勒在听取了双方的意见后,权衡利弊,最终还是拍板决定采用传统打法。希特勒知道以装甲兵团的实力确实有可能完成如古德里安所设想的战术打法。但由于装甲兵团太过重要,万一行动失败后果不堪设想,他不敢将全部赌注都押在这一张牌上。历来都喜欢疯狂豪赌的希特勒却在这场决定纳粹德国命运的时刻突然变怂了。
之后,德军便采用传统战术进攻苏联。战争的前期一直顺风顺水,然而随着苏联冬季的降临,没做好过冬准备的德军陷入了苦战之中,结果战场形势很快就被苏军逆转,纳粹德国妄图占领苏联的目标就这样化为泡影。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在苏德战争中,古德里安的计划被采纳,战争结果是否会不同呢?
有人认为,当时苏联的军事实力也很强,再加上超长的战略纵深,所以无论德国采用哪种战术,结果都注定以失败告终。然而持这种观点的人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苏联虽然拥有强大的战争机器,但在苏德战争初期极度缺乏有经验的指挥官。“将帅无能,累死三军”,历史经验无数次证明,一个蠢材指挥的一流军队绝对打不过一个天才指挥的二流军队。德军如果当时采用古德里安的建议,充分发挥“闪电战”优势,用最快速度直插苏联心腹地带.以苏军在战争初期的指挥能力,恐怕很难跟得上德军的节奏。
事实上,德军在苏德战争中最缺乏的并非武器弹药,而是时间不足。德军一路势如破竹地扑向莫斯科,可就在眼看大局已定的时候,提前降临的严寒却让德军迅速陷入困境。如果当时采用古德里安的战术,至少德军在推进速度上会大大加快。而且从苏德战争初期苏军的表现来看,似乎他们也不太可能抵挡住装甲兵团的狂飙突进。假如莫斯科保卫战提前一个月打响,那么整个战争的结果很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德军原本最擅长“闪电战”,但却在苏德战争中自废武功,采取传统打法。结果让苏联人赢得了喘息时机,同时也在战火中淬炼出了一批极优秀的苏军指挥官。等到德军发现自己身处困境的时候,却已经为时晚矣。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