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雲龍侃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公元220年的荊州之戰,劉備的蜀國成爲最大輸家。蜀國一流名將關羽在此戰中兵敗身死,導致蜀國最重要的戰略基地荊州地區淪爲東吳囊中之物。荊州,在諸葛亮精心策劃的“隆中對”發展戰略中佔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也是蜀漢奪取天下的必得之地,荊州易手導致隆中對戰略遭遇致命重擊。
荊州之戰失利、關羽被殺的罪魁禍首,正是劉備的盟友孫權。孫權完全是個毫無原則的投機分子,他爲了奪佔荊州,不惜破壞吳蜀聯盟、殺死蜀國名將關羽,不僅使得蜀國元氣大傷,也使得兩國關係降至冰點。
劉備被盟友孫權從背後狠狠刺了一刀,心中的憤恨可想而知,於公元221年七月組織重兵,發起討伐吳國的夷陵之戰。後世往往對劉備發起這場戰爭頗多非議,認爲劉備不顧大局不識大體,其實劉備這樣做完全無可厚非。
破壞孫劉聯盟、挑起戰爭的元兇是孫權,如果面對這樣毫不掩飾的背叛與挑釁,劉備都無動於衷,逆來順受,恐怕纔會真正成爲千古笑柄。因爲從當時的實際情況看,孫權這樣的盟友已經完全不可信任,而且劉備出兵也並非是一時意氣用事,也有重新奪回荊州、恢復“隆中對”戰略的重大現實考量。
遺憾的是,劉備的這次夷陵之戰,卻以嚴重失利而告終。東吳方面的大都督陸遜,軍事指揮水平明顯要棋高一着。他審時度勢,採取了避敵鋒芒、誘敵深入、深溝高壘打持久戰的戰術,逐漸佔據戰場主動權。
劉備卻明顯低估了東吳,他不假思索一鼓作氣,猛打猛衝,深入吳國境內六百餘里,但並未能大規模圍殲吳國有生力量,反而因戰線過長導致後勤糧秣供應難以爲繼。到公元222年正月,蜀國大軍已成強弩之末,在夷陵、巫峽一帶遭到吳國的強力阻擊,再也難以前進一步,雙方形成對峙僵持局面。
對峙局面一直持續到222年六月。半年時間裏,劉備的數萬大軍坐喫山空,後勤供應越來越困難,寸步難進,士氣也越來越低落。東吳總指揮陸遜看準時機,以雷霆萬鈞之勢突然發起全線反擊,水陸並進,再加上看家本事火攻,劉備猝不及防,大敗虧輸,“土崩瓦解,死者萬數”,“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塞江而下”,使得蜀漢遭遇一次元氣大傷的慘敗。
縱觀夷陵之戰,劉備一方無論指揮、作戰都乏善可陳,武將們的表現也沒有任何出彩之處,張南、馮習、傅肜等將領雖然慷慨赴死,但死得毫無意義,白白成爲吳國軍隊刀下亡魂。有一個名叫程畿的文官,卻成了夷陵會戰中蜀國唯一的亮點。
程畿,原來是益州軍閥劉璋手下的江陽太守,劉備進取益州時,派趙雲攻克江陽,程畿就此歸順劉備。但他在蜀國混得不好,劉璋手下其他降臣如法正、黃權等人都得到重用,高官厚祿,唯獨程畿的官越做越小,從江陽太守淪爲從事祭酒,比原先還降了好幾級。
但程畿認定劉備是真命天子,死心塌地效忠劉備。夷陵之戰中,他就在劉備身邊。眼看大勢已去,吳國大軍四面圍攏過來,劉備跳上一艘船倉皇逃命。部下士兵勸程畿也趕緊跑,程畿卻說:“吾在軍,未曾爲敵走,況從天子而見危哉!”老子從軍多年,從來沒被敵人嚇跑過,何況今日天子遇到危險,我怎能一走了之?
程畿手持長戟,挺立船頭,指揮殘餘士兵頑強抵抗吳國水師,“畿身執戟戰,敵船有覆”,竟然幹翻一艘吳國戰船。吳國水師戰船蜂擁而至,程畿毫無懼色揮舞長戟,跳上吳國戰船與吳軍展開血戰。吳國士兵眼看他勢如瘋虎,勇不可當,紛紛躲避,慌亂中操作失誤,導致戰船當場翻沉,程畿也力戰而死。程畿雖然未能扭轉戰局,但他這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報國精神,卻着實讓人感動。
參考資料:《三國志》《資治通鑑》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