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校的專家團隊做完研究以後,科研成果到臨牀上能不能解決病人的問題,需要通過該學系對一些新藥、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診療方法進行科學評估。”作爲首都醫科大學臨牀流行病學與臨牀試驗學系系主任,北京天壇醫院常務副院長王擁軍直言,浪費的原因就是方法學沒跟上,總是憑臨牀醫生的感覺去做,而沒有采用科學的方法。

1747年5月20日詹姆斯·林德在軍艦上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臨牀對照試驗,273年以來,臨牀試驗推動了現代醫學的發展。今天(5月20日)是第16個“國際臨牀試驗日”,又一個好消息傳來——由首都醫科大學32家學院、臨牀醫學院、附屬醫院、教學醫院組成的首都醫科大學臨牀流行病學與臨牀試驗學系正式成立。該新學系未來將致力於打造一支臨牀研究的專業化隊伍。

近年來,臨牀試驗亂象頻出,正在全球進行新冠肺炎防控戰役中也不例外。日前,《英國醫學雜誌》(BMJ)等期刊發表的文章指出,在針對Covid-19的研究中,“大量質量差的研究”存在研究問題不明確、研究設計不嚴謹、監管和執行效率低下、研究結果未報告或沒有規範的報告等值得關注的問題。在美國臨牀試驗數據庫(ClinicalTrials.gov)中註冊的COVID-19干預臨牀試驗高達1087項,但是其中許多研究的樣本量太小、研究設計不規範,這些可能會增加COVID-19研究的偏倚。

“臨牀試驗按照專家和世界衛生組織對這些臨牀試驗的評價是:大多數是徹頭徹尾的浪費。”作爲首都醫科大學臨牀流行病學與臨牀試驗學系系主任,北京天壇醫院常務副院長王擁軍直言,浪費的原因就是方法學沒跟上,總是憑臨牀醫生的感覺去做,而沒有采用科學的方法。從分組、樣本量計算、雙盲等方面評估,這些方法都有缺陷。有國外媒體評價稱“這些有缺陷的研究,讓我們失去了很多用證據來對付新冠肺炎的機會”。“事實上,臨牀研究面臨的問題其實並非僅在COVID-19相關的臨牀研究中,而普通存在於目前整個醫學界。此次成立的臨牀流行病學和臨牀試驗學系,目的正是爲解決這個問題。”

“現在一直強調轉化醫學,原因是我們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最後能不能應用到臨牀去解決問題纔是最關鍵。而這需要有嚴格的臨牀試驗,證明其有效果,才能進入臨牀爲公衆廣泛利用。這最後一公里的工程,也是我們國家最缺的。現在有大量的專利、成果最後不能用,也在於最後一公里的問題沒解決好。”首都醫科大學副校長王松靈表示,首醫成立臨牀流行病學與臨牀試驗學系,目的就是要解決最後一公里的問題。學校的專家團隊做完研究以後,科研成果到臨牀上能不能解決病人的問題,需要通過該學系對一些新藥、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診療方法進行科學評估。如果有效,便可以變成新藥,廣泛推廣應用;如果沒有效果,那就不行。“因此,這是一個“試金石”,相當於提供瞭解決實際問題的平臺,讓研究成果能很快應用到臨牀。”

據介紹,首醫臨牀流行病學和臨牀試驗學系將根據專業方向系設立臨牀流行病學組、臨牀試驗學組和臨牀藥學組三個學組,統籌開設臨牀研究方法學概論、臨牀流行病學、臨牀試驗等20門課程。目前,學系已與臨牀研究著名學府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共同開設教學課程,未來雙方將設立共同培養計劃,進行雙學位人才培養。

“過去人們普遍認爲臨牀研究就是臨牀大夫做的,實際上,要做好臨牀研究,需要有一支專業化的隊伍。”王擁軍表示,該學系要培養的正是臨牀研究的方法學專家。這些學生畢業後並非臨牀醫生,而是爲臨牀研究“搭舞臺”的人。“如果臨牀專家是演員,若沒人搭舞臺、布燈光、做場務的話,演員是唱不成戲的,所以他們是臨牀研究的幕後英雄。我們希望在人類下一次面臨突如其來的疫情時,這個新學系能提供強有力的臨牀研究方法支撐。”

今後,該學系將每年召開一次中國臨牀研究年會,邀請來自國內外的臨牀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共聚一堂進行廣泛交流,同時還將設立由兩位對臨牀研究做出巨大貢獻的大師名字命名的“Fisher-Paul臨牀研究獎”,對在臨牀研究方面做出巨大貢獻的專家進行表彰。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劉歡

編輯:徐慧瑤

流程編輯:吳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