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有很多人是從一個段子開始瞭解區塊鏈的:

假如你是一位女性,當男朋友或先生每對你說一句肉麻的情話或做出一個承諾,你都會立刻記錄下來,並且發到你和他共同的朋友圈、微博等平臺上,在大家共同見證後,他也就再也無法抵賴。

這,就是區塊鏈。

崩塌與蟄伏

當一部分舊秩序崩塌之時,正是另一部分新世界崛起之日。

在電影《監守自盜》中,冰島的崩潰成爲全球金融巨震的惡因。金融業背叛了整個社會,而在它背後隱含着的是,無論身處經濟危機或信任危機,賬本作爲商業社會的底層邏輯,那麼重要卻也那麼脆弱。

賬本1.0時代的技術代表根植於工業革命的機械技術和液壓技術,而當今世界呈現出的形態,則可以用A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B區塊鏈(Block chain)、C雲(Cloud)、D大數據(Data of big)四者來概括,其中,數據開發、共享和流通是數據資源價值發揮的關鍵所在。但由於互聯網缺乏數據源追溯、數據確權以及個人隱私保護的機制,給數據價值的發掘帶來了巨大挑戰。

2008年11月,在雷曼兄弟破產僅六週後,名爲“密碼學郵件組”的祕密討論羣裏更新出的一則新帖被高高置頂,“我正在開發一種新的電子貨幣系統,採用完全點對點的形式,而且無需授信第三方的介入”,署名者正是塞託西·中本聰。

兩個月後,同樣是這個神祕人物,在Source-Forge.net發佈了比特幣0.01版的源代碼,宣告了比特幣的誕生,也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區塊鏈的狂潮。

2018年,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在微信羣振臂高呼:“區塊鏈革命已經到來,這是一場‘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偉大技術革命。”

可惜的是,比特幣辜負了徐小平和大批人的期望。區塊鏈公司一個個倒下,這場熱潮在一輪高漲後突然冷卻下來,區塊鏈的世界陷入沉寂

親歷這一過程,運通鏈達CEO鄒均不禁哀嘆,隨着傳銷的成分越來越重,區塊鏈到後來就也變了味,演變成爲一場“割韭菜”的遊戲,“即使迫於監管的壓力交易所陸續關停,但這一次的風波終歸是深入人心的,大家潛意識中的區塊鏈已然與發幣畫上了等號,而現實中真正有模式的應用卻少得可憐。”

好在,這並不是故事的結尾。2019年總書記的話音一落,區塊鏈終於重新被人“想起”。

清華大學教授、區塊鏈研究者韓鋒曾在講話中這樣總結,第一代互聯網去中心化地解決了信息的低成本高效率傳輸問題,但沒有解決信息的信用問題。因此,第二代互聯網必須突破的是:怎樣去中心化地建立全球信用,讓價值傳遞也低成本高效率進行。

泡沫不會傾覆所有。只有當區塊鏈真正跌出大衆視野,態度與情緒雙雙迴歸理性,無人再炒作捧殺之際,人們纔會關注它的實際價值。

正如中國信息協和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原副會長閻冠和所說,從產業發展來看,共享經濟、互聯網金融業都經歷了從“大衆狂歡”到“一地雞毛”的過程,但是喧囂過後留下了什麼呢?

在科技領域,唯有既掌握先進的技術又能和實體經濟發展密切融合,才能行穩致遠。

狂歡與冷靜

“我們聽到的一切都是一個觀點,不是事實,我們看見的一切都是一個視角,不是真相。”

本質上,區塊鏈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分佈式賬本數據庫,進一步剖析可將其理解爲:這是一種分佈式且只能進行內容添加的賬本,在它之上存儲的所有交易記錄都是由時序鏈接、可證明的簽名以及密碼學來確保安全性的,這些記錄會在由計算機節點組成的網絡中進行復制,而由軟件驅動的共識機制會持續地添加新紀錄。

不是信用不可被計算,而是我們還未構造出可以精確計算它的環境或系統。可以想象,區塊鏈將構建起一個基於數字化的全球信用體系,逐步改變市場中人們交易的方式,優化按價值分配利潤的體系。

螞蟻金服技術實驗室高級技術專家鄧福喜曾用一種及其形象生動的比喻來幫助人們理解它的效用,“不妨將它想象成四個礦工打麻將的場景,誰最先從144個隨機數字中碰撞出一組牌,宣佈‘胡了’,便是獲得了記賬權。這個過程是完全隨機的,因而最後的結果也能夠被認可。”

那麼又該如何理解算力呢?可以這樣來類比,算力高的節點相當於可以一次買很多張彩票的人,算力低的節點則相當於一次只能買一張或幾張彩票的人。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在一輪開獎中,前者的概率會更大卻並不一定會中獎。

鄒均提出,區塊鏈所能解決的問題主要是圍繞資金流展開的,“to c的方向上它能在信任相關的場景裏打消人們對利益無法維護的顧慮,例如當消費者再次來到一家美容店或健身房時,便不會被強制性辦卡,而是通過智能合約規則來低成本地建立信任,增大話語權;to b的方向上第一是能幫助有融資需求的企業降低成本,並在借貸過程中保證公平透明,第二是能在結算過程中用數字化的結算方式做到物流、資金流的同步。”

“國內更偏聯盟鏈技術,而國外更偏公鏈應用。”據衆安科技“衆安-復旦區塊鏈與信息安全實驗室”負責人吳小川觀察,在區塊鏈的探索上國內外發展走的路線是不太一樣的,“目前國內聯盟鏈技術各家發展都不錯,基本能夠滿足大部分場景需求,公鏈則更多關注於開源社區,在創新度上總體會比聯盟鏈的技術超前一些,但最終也會慢慢落實在打磨在聯盟鏈基礎上。”

布比區塊鏈CEO蔣海傾向於將這一賽道中的企業劃分爲三類:第一類企業將區塊鏈當作可運營的商品提供給客戶;第二類企業則將區塊鏈技術視作“剛需”,進而展開針對各細分行業的服務與應用;第三類是那些原先已具備較爲成熟業務線的企業,在看到區塊鏈後便嘗試性地將它加入進來。“長期來看,行業梯隊的變化將遵循沙漏的模式,也許到最後剩下的企業數量只是個位數了,但正是它們可以將區塊鏈的應用價值最大化。”

這就如同一至預備蓋樓的工程隊,在構建出底層數據庫後,要壘建一層層的上方應用,最後尋求與行業的充分結合。金融壹賬通區塊鏈團隊產品負責人王夢寒這樣形容道,“並不是像做一個軟件賣一件產品這麼簡單的,這是一個需要長期高投入的‘重行業’,因此現在市場中跑在前面的大都是前期積累比較充分實力的頭部企業,另一部分基於技術研究起來的一批小公司雖然也具備一些先進的概念理解,但在資源與場景的結合上仍然在苦苦尋覓的過程中。”

對此鄒均卻相對樂觀一些,“目前行業裏是存在幾種策略的,一種是懷着盲目的跟風心理,但並不瞭解技術應用本身;第二種則依靠原有積累的平臺資源,會確實地投入去做一些嘗試,但還未實現落地與盈利;那些早期利用發幣起家的企業正思考如何通過重新定位與包裝實現轉型。儘管大部分技術型的創業公司在市場中很艱難地去找落地場景,願意爲其買單的客戶也寥寥無幾,但當成功案例逐漸多起來之後,這些玩家將擠滿整個市場。”

數字貨幣之外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從區塊鏈應用來看,它共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爲加密的數字貨幣;第二階段爲數字化的股票、債券、期貨、智能合約等數字金融資產的應用;第三階段是在政府、健康、能源、製造、供應鏈、文化等各方面的數字化資產的應用。

當前,我們正處於區塊鏈的2.0時代,金融領域是區塊鏈技術應用最多、需求最大的,銀行、證券、投資、保險等紛紛向區塊鏈拋出了橄欖枝。

在王夢寒看來,區塊鏈與金融行業間的這種強關聯性是具有一些天然的決定因素在裏面的:

一是弱信息化的強需求。區塊鏈技術是需要建立在數據高度信息化的場景之中的,這對於房產、基建等雖然對多方交叉驗證具有強烈需求,但信息化幾乎從零開始的行業來說是一個漫長艱難的過程,此時金融行業的優勢便被凸顯了出來。

“就好像是從一開始便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金融行業較高的數字化程度能夠彌補那些信息不透明”

二是屬性的高吻合。區塊鏈技術類似於一種解決信任問題的機器,而金融行業主要經營的恰好是風險,二者相結合便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難以跨越的信任門檻。

“目前區塊鏈的大多應用場景都在供應鏈金融、ABS這類參與主體衆多的長交易鏈行業中,由於參與方多且雜,帶來了交互障礙,信息孤島等問題,這種情況下,區塊鏈提供的解決方案便能相對應發揮作用,巧妙地連接長鏈中的各個環節,實現風控。”

王夢寒認爲,要想將參與主體衆多長鏈條中的所有環節串聯起來,達到所謂的“三流合一”(物流、現金流、信息流),只做單一的支付產品或業務是遠遠不夠的,“基於鏈上的各類信息,區塊鏈可以幫助金融機構提供精準的風控和產品定價,從而實現金融產品的創新;此外,鏈上的貿易進出口企業或物流企業也能夠在區塊鏈的幫助下,在短時間內獲得利率適中的貸款,一解燃眉之急。”

來源:《區塊鏈金融應用發展白皮書》

同濟大學區塊鏈價值互聯網創新應用實驗室副主任戴文浦表示,區塊鏈技術能夠在金融細分領域的賦能着重於創新,而不應該被簡單地理解爲“把傳統金融業務搬到鏈上”

“這就好像西醫以解剖醫學、循證醫學爲基礎,出發點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但是中西醫結合治療在傳統望聞問切的基礎上引入西醫的檢測手段和方法,更側重於分析梳理人體系統器官功能之間的相互聯繫來辨證施治,從而獲得意想不到的治療效果,尤其是在綜合性的疑難雜症。”

“區塊鏈技術本身是成熟的,但作爲產品現階段還不夠商業化,需要不斷在使用中打磨。”蔣海表示,區塊鏈識別到了金融行業的三個痛點:產業金融中的分離與互信問題;沒有統一的管理機構來管理跨境匯兌和支付的中間方;以及登記資產流通的管理主體太過單一。

吳小川則從保險的場景出發提出,作爲被保險人最大的需求就是能否在一個可信的平臺上梳理出自己在所有保險公司的全部資產,並對其進行更加清晰明確的認知及管理。因此區塊鏈被提出後,他便開始思考:能否將本身具有契約屬性的保險與可編程合約做一個結合,將紙質或電子化保單和產品映射在區塊鏈之上,通過智能合約監控產品定義、協同及監管等多角色的全生命週期呢?

在這樣的設想驅動下,衆安科技在2018年推出了保險通證,“保險通證背後所承載的資產和數據等真實價值的錨定,不僅大幅提升了保險公司的開發效率,還基於以用戶爲中心的特徵,對數據資產起到了非常好的隱私保護作用。”此外,衆安2020年全新推出的隱私計算平臺還結合密碼學、分佈式身份、安全多方計算、零知識證明等技術打通數據孤島,在數據合作中保護企業商業機密及個人隱私。

據吳小川透露,接下來的一到兩年內,私鑰或將與指紋對接起來,給用戶帶去全新的體驗。

五年與十年

區塊鏈的興起不是一是炒作,它的確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據統計,眼下各行業已紛紛來到後疫情時代,包括數據與信息共享、生產與供應鏈協同、公共安全預警與管理、應急物流與供應鏈等在內的產業對於區塊鏈應用的選擇率均超過50%

實際上,區塊鏈本身並沒有顛覆所有的信用機制,它只是帶領我們回到了經濟學的中心概念。“生產力改變生產關係,當底層架構發生改變,上層建築便會相應被重塑,”王夢寒說道。

吳小川指出,區塊鏈所帶來的不能說是顛覆或變革,應該說是助力或升級,“我認爲它有很大的暢想空間,這也符合技術發展的正常路線。但必須理性地認識到,所有技術都不是在推出之初就能夠重塑所在行業的,這還取決於行業整體的發展以及行業中的從事者、引領者如何作爲。”

戴文浦同樣表示,嚴格意義上,區塊鏈金融是通過重建產業信用環境來高效率、低成本、強體驗地服務消費者,通過更好地融合金融服務到優化了的場景中。“現階段,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還是不夠成熟的,我相信跨行業、跨機構、跨領域、跨場景的應用纔是區塊鏈的廣闊天地,具體來講在區塊鏈賦能政務+金融、區塊鏈賦能醫療+金融、區塊鏈賦能教育+金融、區塊鏈賦能旅遊+金融、區塊鏈賦能安防+金融等方面會有很大空間。“

然而專家們也在討論中提出,用戶對於區塊鏈所帶來的體驗通常是無感知的。就像4G到5G的變化一樣,用戶的體驗是表層的,而對技術的真正差異其實是一無所知的。

跟隨雲象區塊鏈董事總經理鄧旭所預測的趨勢來暢想,未來的五年將開始出現把行業的鏈和鏈通過跨鏈技術連接起來,達到“多鏈融合”的狀態,進而形成生態圈;五年後,當B端的一個個生態圈逐步建立後,B2C與C2C之上的公有鏈便有了發展的機會,整個商業形態會呈現分佈式經濟,真正意義上實現用區塊鏈技術把信息互聯網轉向價值互聯網的目標。

區塊鏈,來了

區塊鏈可能是21世紀最讓人興奮和值得期待的技術創新之一。

與先前行業內所有的先進創造一樣,區塊鏈雖然以技術的面目誕生,但是它所帶來的,已經遠超技術範疇本身,正如互聯網所給我們帶來的一樣,它更像是一種思想,將在金融行業史中留下一道深刻的車轍

有人說人類社會正在經歷一場數字化進程,而這不正是人類社會的第二次大航海時代嗎?浪奔浪流不止,對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前沿領域展開探索,顯得格外危險又迷人,驚險又有趣。

我們一直在等待,當個體的能量被完全激發,對沖中心化的裂變效應會打破原有堅固的底層架構,重塑新的價值觀。

或許,現在就是個不錯的時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