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當時的胡美琦也只是把錢穆當成老師一樣崇拜,並沒有其他非分之想,而且她只在香港待了一年多就隨父親去了臺灣。當時,由於受戰亂影響,很多青年逃難到了香港,但是這些青年無處容身,也沒有讀書的地方,錢穆看在眼裏,立刻決定要創辦學校,收留這些無處可去的青年。

近幾年來,一些“臺獨”、“港獨”分子一直在挑起臺灣香港和大陸的事端,企圖將臺灣、香港和大陸分離開來。但他們的挑釁行爲註定是沒有結果的,因爲自古以來,臺灣和香港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脫離不了中國的。而且早在很久之前,中國文化就已經深深地鐫刻在臺灣和香港的土地上,是誰也抹不掉的。比如香港中文大學就是這樣一個弘揚中國文化的地方。

香港中文大學的創立人是錢穆,他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和國學大師,同時也被我國學術界稱爲“一代宗師”。錢穆出生於1895年,是江蘇無錫人,父親是清末秀才,但是因爲身體不好,中了秀才以後就沒有再繼續參加科考,反而將希望寄託在兩個兒子身上,希望他們以後能夠踏入仕途。因而在錢穆七歲時,父親便把他送去私塾讀書。可惜父親命薄,年僅41歲就去世了,之後,錢穆便和母親相依爲命地生活。

不過即便家裏再窮,母親也會堅持送錢穆去讀書,而錢穆也很爭氣,學習向來很好,一直讀到了高中,但後來因爲辛亥革命爆發,高中停辦,錢穆纔不得不回到家鄉執教。而在他任教期間,也沒有放棄做學問,在這期間,他一邊研究中國歷史,一邊撰寫出了一部部名作,並得到當代大家的稱讚,就連顧頡剛也極爲欣賞他,後來更是推薦他到燕京大學任教。

因爲不適應燕京大學的環境,錢穆又來到北京大學任教,並受到北京大學校長鬍適的看重。可惜錢穆和胡適的學術觀念不同,因而引發種種矛盾,尤其是錢穆撰寫的《國史大綱》裏批評胡適等人不懂國學,從而引起了更大的矛盾。但毫無疑問,這本著作確實極其優秀,並被公認爲中國通史最佳著作。

1949年,在新中國即將成立的時候,錢穆受政治影響,不得不告別妻兒,跟隨華僑大學遷去了香港,此後,他就再也沒有回來大陸。當時,由於受戰亂影響,很多青年逃難到了香港,但是這些青年無處容身,也沒有讀書的地方,錢穆看在眼裏,立刻決定要創辦學校,收留這些無處可去的青年。就這樣,新亞書院誕生了,錢穆自認院長,爲那些青年提供了可以容身和學習的地方。

那是錢穆最窮困潦倒的時候,書院入不敷出,青年交不起學費,教授發不出工資,這些重擔都壓在錢穆的身上,再加上他自身患有頑固的胃病,常常痛得直不起腰,可即便如此,錢穆依然靠化緣度過了難關。而最令他難受的還是家人不在身邊,他也曾寫信讓妻兒來港,但妻子都拒絕了,子女甚至把他當成了不愛國的父親,對他敬而遠之。

就在錢穆最艱難的時候,胡美琦來到了他的身邊,彼時的她正值青春年華,因爲父親胡家風欣賞錢穆,便讓她到他的學校讀書。而當時的胡美琦也只是把錢穆當成老師一樣崇拜,並沒有其他非分之想,而且她只在香港待了一年多就隨父親去了臺灣。又過了一年,由於新亞書院資金斷裂,錢穆來到臺灣“乞討”,卻不幸被倒塌的樓房砸傷了腦袋,不得不留在臺灣養傷。

胡美琦得知以後,立刻趕來他身邊照顧他,兩人在朝夕相處中逐漸產生了感情,也就是在這次相處中,胡美琦確定錢穆就是自己理想的伴侶,於是她不顧一切地隨他回到香港,陪伴他和照顧他。錢穆對此非常感動,便決定和她結婚了。

有了胡美琦的陪伴和照顧,錢穆不僅精力充沛,生活也變得很有情趣,此時新亞書院也迎來了轉機。後來在港英政府的支持下,新亞書院和另外兩家書院合併,成爲了香港中文大學。但不久後,由於香港政局不穩,錢穆應蔣介石之邀,和胡美琦去了臺灣定居。在臺灣,錢穆擔任大學教授,向青年學生傳播中國文化,胡美琦則始終在他身邊貼心地照顧着他,是名副其實的賢內助。

此後幾十年,錢穆雖然因年老而雙目失明,卻始終沒有停止研究文學,而胡美琦便負責爲他執筆。對於錢穆來說,他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回到大陸,所以在他臨終之前,便交代妻子,千萬不要把他留在這裏。而在錢穆死後,胡美琦把他帶回了大陸安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