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位北大教授就給了家長一個忠告:有些話一定要和孩子說,特別是這7件事情,一定要在孩子14歲前告訴他。因此家長有必要告訴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去做自己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去強行獲得別人的認同,這樣做到最後獲得的也有可能是敷衍以及假象,不如去完善自我,你若花開,蝴蝶自來。

北大教授給家長的忠告!這7件很重要的事,要在孩子14歲前告訴他

孩子成長路上,家長是一股不可缺少的力量,作爲過來人,家長是孩子的引路人以及建議者,也有着許多的經驗想要分享給自己的孩子。但是總是有着一些話,不太好說或是說不出口,而往往這些話都是經驗之談,有助於孩子的成長的,可以讓孩子少走彎路,直接走上陽關大道,這時候該怎麼辦呢?一位北大教授就給了家長一個忠告:有些話一定要和孩子說,特別是這7件事情,一定要在孩子14歲前告訴他!

一個孩子的父親有幾句話想和孩子們說,但他說不出來。聽了北大教授的話,他決定和孩子們談談。這位家長的孩子還在讀初中,但他的行爲是討厭讀書,經常逃課。孩子的父親不一定要求孩子用讀書的方法把人送到土地上,但他知道,在這個社會,他仍然需要用讀書的方法給自己的簡歷添磚加瓦。在與孩子交談的過程中,孩子的父親並沒有直接要求孩子努力學習,而是告訴孩子是否學習是爲了自己和自己的未來。他告訴孩子,教育背景是找到好工作的關鍵,是決定未來的憑證。至於決定權,他還是交給孩子自己選擇。經過自己的考慮,孩子終於理解了父親的努力,回到了學校。那麼,什麼是重要的事情,必須告訴孩子們早?

一、做人一定要有禮貌,“謝謝”不可少

社會就是一個人際打,並不是所有人都是在爲某個人而服務。在得到了別人的幫助時,謝謝千萬不能少,這是對於其他人的一個基本尊重。人與人之間往來,互相尊重就是一個基本禮儀,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那麼就已經超過了絕大部分人了。

二、學習是爲了自己,而不是爲了家長

一些孩子和家長因爲學習問題發生吵架,孩子們通常會說:“你們根本不是爲了我,而是爲了你們的面子”!這其實是孩子的一個誤區,家長們要求孩子們讀書,初心都是爲了孩子好,但是某些家長的表達方式有問題纔會讓孩子有這種錯誤的認識。因此在孩子在學習陷入迷茫時,一定要把這句話告訴給孩子,讓他們知道自己的未來都是通過自己的爭取而獲得的,從而讓孩子對讀書保持一種歡喜而不是厭惡。

三、讀大學就是拿門票,無論如何都有要拿到這個憑證

確實有一些孩子是從本能的厭惡讀書,這個時候父母就需要站出來告訴孩子讀書的重要性。無論孩子以前有多麼的不想讀書,都要讓孩子明白大學這張門票的重要性,當然其中的方法一定要正確,不能夠讓孩子因爲家長的話語而更加的討厭上學。

四、不是要讓所有人都認可,只需要做自己

每個人都是一片不同的,有些永遠不可能共存在同一棵樹上。在社會之中,總會有這那麼一部分人羣,無論自己是如何的去努力,都是無法獲得他們的認同。因此家長有必要告訴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去做自己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去強行獲得別人的認同,這樣做到最後獲得的也有可能是敷衍以及假象,不如去完善自我,你若花開,蝴蝶自來!

五、身體第一,其餘的都要往後放

家長們經歷過幾十年的時光,纔會知道自己的身體永遠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都是虛的,因此也有必要把這個經驗分享給自己的孩子,只有給自己的身體打下了足夠的基礎,纔有能力去拼搏其他所渴望的事物。

六、世上沒有絕對的公平,追求公平,不如提升自己

雖然說現在是一個公平的社會,但是世界上哪裏有絕對的公平呢?總會在一些事物上發現有違公平的現象發生。一些初出茅廬的孩子往往會在追求公平的路上花費很多時間,因此家長有必要讓孩子知道社會的殘酷性,讓孩子變得更強,纔有機會去追求所謂的“公平”。

七、告訴孩子很多時候要靠自己

家長不是孩子永遠的依靠,其他人也不是,每個人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有些人總會因爲特殊情況而遠離,因此要學會自我依靠,家長要告訴孩子獨立的重要性,讓孩子學會自我依靠。

小編認爲,這些話,一定要早早地告訴孩子,因此其中所包括的,都是孩子所要經歷的,與其讓孩子喫虧,不如讓他們早早地避開這些坑,不是嗎?各位讀者們是怎麼看待這件事的呢?歡迎留言分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