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在玩休闲钓的时候,最低的配置就是1号子线+1.5号主线,哪怕对象鱼是三条加一起才1两重的小鲫鱼,我也这么干。钓猾鱼也要用超细的子线。

捡漏去哪儿捡

从字面上来说,捡漏是捡别人钓剩下的那部分漏网之鱼。各个开放的水库中过冬的鱼也算是漏网之鱼,但是水库的漏,你还真捡不到,越是大水库,鱼开口越晚。

所以,捡漏的第一目标——锁定小水面。


既然锁定的是小水面,咱就先说说池塘,比如曾经的黑坑,哪怕是钓败了的黑坑,里面也会漏网之鱼,别看这些鱼都曾身经百战,狡兔三窟,叫人无计可施,但是经历了一冬天的沉寂,它们平安地生活了半年之久,警惕性早已消逝殆尽。

春天一来,它们只有一个固执的念头——吃!在这个本能的驱使下,钓友们的机会就来了。

说到这里,有人担心漏网之鱼肯定为数不多,密度太小,和它遭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但是,别忘了咱们要去的是小水面,这些为数不多的漏网之鱼所生活的水域本就不大,而且不要忽视了鱼的活动范围,初春时节,它们虽然游速很慢,但是它们会不停地 所以,这种担心没有必要。

窝子怎么打

选好了鱼塘,剩下的就是钓了,我先从打窝说起。对于那些不知道该用多大的量、用什么窝料、多久补一次窝的钓友,我给的忠告是,不打窝。不仅初春可以不打窝,夏秋两季也可以不打。

那么,不打窝料又怎么能够诱鱼?

春天鱼的食量小,窝料很可能把它们喂饱,所以即使打窝也不要多打,鸡蛋大的一团面状窝料就够了。

初春钓鱼,你不用担心小杂鱼破坏窝料,每两三个小时补一次窝就够了,但要注意的是,窝料的水溶性,也就是雾化能力一定要很好,入水或者到底后能马上散开,这样更有利于钓饵被鱼发现。

这种打窝的方法比较保守,碰巧的话会有效果,但是水情、鱼情各有不同,别对它报过高期望。

如果打窝不灵,就不打窝,每隔一段时间用鱼钩带几粒钓饵大小的窝料到钓点内就够用了,这招在哪儿都灵,起码在这个季节不会叫人失望。

浮标怎么调

再说说调标。

我首先要强调的是,调标没有固定的方法,更没有固定的调几钓几。

针对春天的鱼口,很多人都倾向于把浮标调得趋于灵敏,毕竟春天的鱼口比较弱,灵一些更容易出来信号,不易丢口。

实事求是地说,我也经常这样做,但这并不是唯一的方法。

我们初春面对的主要是小型鱼类,它们以轻口为主,比较有代表性的如鲫鱼。但要注意的是,轻口不假,但是这种轻口和猾鱼的轻口绝不是一回事,猾鱼的轻口是它们不敢吃造成的,初春小型鱼的轻口是它们想吃但身体僵硬造成的。

我专门在晚间水面结冰、白天开化的时节,针对春天的鱼口动作小且慢的特点调灵钓灵,我的本意是有动作就打,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无法实现,因为浮标上的那个缓慢的小动作在有少许风浪的时候根本捕捉不到,只能让人感到浮标的长度似乎有了一点变化,至于什么时候起的变化,无法捕捉。

然后,你攥着竿子继续等,若干秒钟后感觉又有了变化,不能再等了,抽一竿子试试,结果意外中鱼。这说明,第一次浮标有变化时很可能就是鱼口,但是如果你去抓这一口,多半会空竿,半路脱钩的情况也比平时高,摘钩时你发现,鱼吃得都非常浅。

这又说明,你完全有必要放一放口,等吃深了再打。

我的经验是,开始抓第二口以后几乎不再有空竿,只要不生拉硬拽,脱钩的现象也杜绝了。


不过,我当时产生的疑问和大多数钓友一样,就是第二口会不会出现、什么时候出现?这是一种煎熬和担心,在等待的过程中,吃饵的那条鱼有足够的时间溜之大吉。

不过实践证明,绝大多数时候,你会等到第二个动作出现,甚至还会有第三个动作出现。

这说明,初春钓鱼的关键是读标和抓口,调标是次要的,因为但凡有点基础的钓友都会调出自己需要的灵敏度。

另外,我要强调一点,春天出行得越早,浮标的信号越弱,别指望会有明显的顿口或者其他季节里常见的那种明显起落,通常只有半目左右的动作。

所以,我建议钓的时候最好只钓半目,这个高度对于捕捉小动作来说最醒目,无论是送起半目还是下沉半目,都可以被发现。

采用这种钓法时,那种标尾加粗的浮标肯定是不合适的,因为粗目部分的灵敏度最低。

这种趋于灵敏的调钓除了适用于钓鲫鱼,也适用于其他嘴巴朝前长的鱼种,如草鱼,"地包天"嘴型的鱼种更没问题,比如鳊鱼(翘嘴最明显,但这个季节不能以翘嘴为主要目标鱼)。

但是钓嘴巴朝下长的,比如鲤鱼,调灵钓灵就不合适了,不仅仅春天不合适,所有的季节都不适合,钝一些效果更好,比如子线弯曲或者躺底都可以。

鲤鱼的个体比较大,上文所说的那种轻微的鲫鱼标相基本不会出现。

不过二者也有相同点,即动作慢。

另外,如果是浅水钓鲤鱼,浮标匀速横移的情况不少,这种标相大家平时见得都不多,所以很容易被忽略。


钓组如何搭配

关于钓组的配置,我不想重复轻、灵、细的理论,我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钓组的配置。

当然,我一点也不否认轻、灵、细钓组的中鱼率,但轻、灵、细绝对不是我们唯一的追求,给新手盲目灌输这种理论是不负责的,最起码新手们有两个问题没法回避,第一是钓具,第二是个人的手法。

粗子线确实存在挡口的现象,于是用细些的鱼线就变得合理——为了追求更多鱼口,就用超细的子线;钓猾鱼也要用超细的子线;钓黑坑里那些半死不活的养殖鱼要用细线;春天鱼没多大力气也要用细线。久而久之,这些现象就给新手们一个误导:用线永远不能粗,越细越光荣。

其实,只要子线的线径和对应的目标鱼相差别太多,挡口现象就绝没有想象得那么严重。

线径越粗,钓越小的鱼,挡口现象越突出;线径越细的子线,区别越小,比如用1号子线和0.6号子线做对比,只要不是把极小的鲫鱼作为目标鱼的话,区别就不大。

这种区别或许在以一尾定胜负的竞钓赛场上能体现出来,但在玩休闲钓时真的可以忽略它。

我在玩休闲钓的时候,最低的配置就是1号子线+1.5号主线,哪怕对象鱼是三条加一起才1两重的小鲫鱼,我也这么干。

在与我的那些技法纯熟的钓友掐鱼的经历中,要是以鱼获多少来论输赢的话,我从未输过,他们的理论就是钓越小的鱼,用线就该越细。


我不想标榜我是个高手,其实我最讨厌的就是钓小鲫鱼,我只是用事实提醒他们:1号以下的子线区别不大。

后来,我用同样线组配置,在同样的水域跟他们再次掐鱼,结果打个平手。我本以为这样的结果可以使他们接受我的粗线。

可他们却说:要是用细一点的鱼线,你可能就赢了。对细子线迷信到这种程度,我也无能为力了。

言归正传,细子线在新手面前有两个障碍,首先是钓具。

新手之所以是新手,不仅因为技术经验上存在不足,渔具也是硬伤。那些给新手讲解技术时,把具体的配置都讲得清清楚楚的人,比如有的人说:春天的钓组要用0.4号子线+0.6号主线。

做这种"指导"的人,你可曾想过别人使用的鱼竿是什么硬度?新手的装备还没有那么齐全,如果他只有一支5H的竿子,用0.4号子线+0.6号主线的钓组合适吗?不考虑对象鱼的大小,也不考虑拉饵、挡针之类的外部因素,单从鱼竿的硬度角度看,这个配置就不合适。

新手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技术上存在缺陷。

千万别拿某某大师用1#子线钓获10斤重的野生鲤鱼说事,因为新手不具备大师的技术。好不容易盼来的一条大鱼,最终却因钓者技术不足、线组过细而以扯断鱼线告终,谁会甘心?

另外,关于唯技术论,我也不赞同,技术精湛确实能让钓者在与大鱼搏斗的过程中提高成功率,但是谁都不敢保证成功率达到百分之百,遇到不听摆弄的大家伙,如果子线拉力不足,对谁都是硬伤,化绍新老师也爆过竿子,能说他是技术菜鸟?

所以我的观点是,在不妨碍鱼口的情况下,鱼线首先要有足够的拉力,稍微粗一些的子线挡口的说法绝对没有那么严重。

那么,钓组到底该怎么搭配?我的经验是,以现有的、用得趁手的渔具为基础,结合所面对的目标鱼的拉力,再增加一点保险系数来确定线组就可以了。

在此基础上,我还习惯配上一根至少5米(没拉伸的长度)的失手绳。我曾因为没拴失手绳而吃过大亏。人们都说春天里鱼的力气小,我以前也这么认为。

所以我的线组搭配是2.0号子线+2.5号主线,都是清一色的德国原丝。这样的配置在春天已经够强悍的了,在4月份钓鲤鱼应该没问题,结果在一个不起眼的山间小野坑,我上了深刻的一课。那天咬钩的头两条鱼,让我在提竿的一瞬间挺一下竿子的机会都没有,子线瞬间被切。

随后,我换上2.5号子线+4号主线的线组,指望着这样的改变能扭转局面,结果子线半号之差,形同虚设,照样切线。不得已,当我觉得第四个咬口出现的一瞬间,我直接扔掉竿子,最终靠失手绳把这条鱼折腾上岸,仅仅3斤左右。

我的朋友不听劝、不信邪,结果断了两根子线,最后也乖乖地扔掉竿子,但由于失手绳太短,拔河断了两根子线。

这种经历虽然不多,但是一次教训终身难忘,所以我特别强调给钓组的拉力加一道保险,也特别强调使用失手绳,以保证钓组的安全。(吉林· 姜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