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考察人員走遍山川大地,反覆進行對比之後,最終將青島浮山的花崗岩作爲碑心石的石料。雖然委員會的技術人員從1953年4月11日便着手進行石料的開採,但無一例外地,都在技術上行不通,每個人都怕一時不慎,損壞了這塊巨石。

《冬雲》一詩有云:“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羆。”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若沒有那些拋頭顱、灑熱血的前輩,就不會有如今的和平年代。正所謂“憶苦思甜,居安思危,瞻仰英雄,緬懷先烈”,爲了讓後人銘記在戰爭年代犧牲的戰士,國家在1949年9月30日決定,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的中心,建立莊嚴肅穆的人民英雄紀念碑。

爲了打造好“中國第一碑”,國家在1952年5月10日成立了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由梁思成擔任委員會副主任一職。衆所周知,若想打造一個完美的紀念碑,最重要的便是碑心石的選擇,爲此,興建委員會進行了長達3個月的考察。考察人員走遍山川大地,反覆進行對比之後,最終將青島浮山的花崗岩作爲碑心石的石料。

這塊石料重達300多噸,是中國建築史上鮮有的一塊完整花崗岩,可以說,這塊花崗岩完全可以滿足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打造要求。可是問題來了,怎麼樣才能將這塊石料從山體中取下,並運到北京?雖然委員會的技術人員從1953年4月11日便着手進行石料的開採,但無一例外地,都在技術上行不通,每個人都怕一時不慎,損壞了這塊巨石。

幸運的是,在嶗山腳下的清石峪裏,住着一位人稱“石神”的老石工,名字叫李開山。他被委員會專家請到現場之後,決定用放悶炮的方法,炸出這塊300多噸的花崗岩。他讓工人在石料四周挖個四米深的溝槽,再沿溝槽鑿上幾十個對稱的楔子眼兒,然後再在石料的兩個長邊對稱鑿出八個窩龕,在每個窩龕裏放上起重量爲200噸的千斤頂。就這樣,經過3個月的不懈努力,這塊長15.3米,寬3.55米,厚2.1米,重達320噸的花崗岩被剝離了出來。

然而,浮山採石場距青島火車站約有30公里路程,其中絕大多數都是丘陵地形,沿途還要經過一個山嶺、四個村莊和十幾處橋樑,可謂繁瑣至極。爲了方便轉運,有人曾提議修一條臨時重軌鐵路,但這個想法顯然不現實,當時的國家百廢待興,建設條件和技術條件都不允許。於是,工人決定對石料進行打磨加工,減輕它的重量。

將石料加工至280噸後,技術人員又鋪上了枕木和鐵軌,利用六組大滑輪將其緩緩下放到半山腰,然後又進行了第二次加工,將石料重量減爲103噸,兩邊略薄,中間略厚。在此基礎上,工人又將石料放在個6噸重的捲揚機鋼骨架上,並以松木、鋼管作枕木,沿途鋪設了一個移動“鐵軌”,靠着推土機牽引滑輪組鋼索緩慢前進。34天之後,石料被運送到了青島火車站。

然而,火車車皮最大載重量爲99噸,拉不了103噸的石料,於是,技術人員又對巨石進行了第三次減負。此次之後,石料的重量被縮減到94噸,這才被裝上了火車。爲了防止石料在中途折斷,火車只能以直線20公里/小時、彎道及進站10公里/小時的速度行駛。就這樣,這塊碑心石終於在1953年10月16日,被安全送到北京。

爲了能使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任何付出都是值得的,不是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