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月初,在西安市全域治水新闻发布会上,高新区负责人宣布将通过全流域提升、全景观打造、全方位治水,让碧水成为城市底色,争创“生态西安”先行示范区。我们从有关渠道获知,早在两年前高新区便委托相关机构编制了两份规划,一个是“沣河、潏河入沣口、仪祉湖水环境综合整治”,一个是“水系(疏通)综合治理”,全力打造“城水相依,河畅景美”的生态水系,以生态廊道、文化载道、休闲通道、景观绿道创建蓝绿载体。

最近,三度“寻山访水”广受外界关注,而“绿水青山”则频频出现在报道中。显而易见,国家顶层正在下一盘“山水”大棋,目的是山清水秀美丽中国。

诚然,国家顶层的棋局已然开始落子,地方如何跟进?日前,西安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计划用三年时间,呈现“碧水长流、鱼翔浅底、河畅岸绿景美”的城市风貌。

在西安,水有着说不完的故事。灞、浐、泾、渭、沣、滈、涝、潏,“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司马相如描述的“八水绕长安”胜景给后人留下无限想象。除此之外,西安城内还分布着战国的郑国渠,汉代的龙首渠、昆明池,以及民国时期的泾惠渠、沣惠渠等。

斗转星移,胜景不复。曾经烟波浩渺、碧波荡漾的景象却与西安“渐行渐远”,到了21世纪初,“八水”虽依旧存在,但水量却大不如前。西安也从当年的“陆海”变成了“旱城”。

俗话说,城市因水而灵动,因水而靓丽。对西安而言,水是历史记忆,也是现实抉择,更是未来图景。因此,西安曾多次提出治水计划。

不过,动作最大的去年底启动的“三年行动计划”:围绕“二区、二环、三湖库、八水、五河、多点元”的总体布局,三年实现“堤固、岸绿、水清、洪畅、景美、管理长效”,河河相连、河湖相通、碧水长流、鱼翔浅底。

我们注意到,本地媒体在报道中都有这样一句话:“西安开启全域治水新格局”。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定论?在本月初的新闻发布会上,有关方面表示,三年治理将刷新西安河湖水系保护治理数据:主要河流新增生态水面1.56万亩;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20座,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33座;2025年,斗门水库(昆明池)、渼陂湖生态修复、白鹿原水库(鲸鱼沟水库)新增生态水面2.65万亩……

总之,官方的愿景是,三年后“让每条河流都成为幸福河”。

©西安护城河 | 图源网络

有人说,评价一座城市的治理能力,可以选择某个区域作为样本。

仔细观察西安“全域治水图”发现,八水、五河中有四水(沣、滈、涝、潏)、三河(黑河、新河、皂河)在西安市的西南。可以说,西南区域治水的成功与否决定着西安三年治水的结局。这个区域都有谁?高新、长安、西咸、鄠邑、周至。显然,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论,高新区在“五兄弟”中都是最受瞩目的一个。

许多人或许了解这样一个事实,此前高新区是比较“缺水”的,仅有太平河、潏河及沣惠渠三条水量较小的水系。2018年,托管雁塔区、长安区、鄠邑区和周至县的12个镇街后,辖区内首次形成“八河、七渠、一灵沼”的水系格局(“八河”指沣河、潏河、皂河、太平河、高冠河、金沙河、黄柏河、紫沟河,“七渠”包括西干渠、一干渠、二干渠、五干渠、白杨排洪渠、新丰排洪渠、永安渠,“一灵沼”为灵沼河),一下子从“贫困户”变成了“富裕户”。

古语有云,水主财。城市会因水而美,因水而兴,但前提必须是“绿水”。

本月初,在西安市全域治水新闻发布会上,高新区负责人宣布将通过全流域提升、全景观打造、全方位治水,让碧水成为城市底色,争创“生态西安”先行示范区。

毫无疑问,治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当年,大禹治水前走遍了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目的是寻找治理黄河的方法。

我们从有关渠道获知,早在两年前高新区便委托相关机构编制了两份规划,一个是“沣河、潏河入沣口、仪祉湖水环境综合整治”,一个是“水系(疏通)综合治理”,全力打造“城水相依,河畅景美”的生态水系,以生态廊道、文化载道、休闲通道、景观绿道创建蓝绿载体。可以说,高新治水做到了“心中有数”。

怎么做?根据规划,高新区全域治水涵盖“八河、七渠、一灵沼”,而沣河、潏河入沣口、仪祉湖水环境综合整治是重中之重。去年底,一次性启动了4条河流及渠道综合治理项目。这样的大手笔,如同一口气新建50所学校一般,引发外界的关注。其中,沣河一期工程起点为环山路,终点为柳林庄新区交界,今年底沣河堤防将全线贯通,各河段形成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景观效果。

除此之外,高新区还将建设金沙河、西干渠、黄柏河等3项水系治理项目。而太平河、高冠河、紫沟河全线与沣河贯通,已纳入沣河二期。

不止如此,今年高新区投资14.88亿元,新建国际社区东岸污水处理厂、高新第二污水处理厂二期、高新区草堂基地污水处理厂二期三座污水处理厂,建成后新增处理能力12万吨/日。另外,对西安市第七污水处理厂等3座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

一系列举措提升了河湖水质:沣河梁家桥、潏河入沣断面水质达到Ⅲ类,太平河出高新、皂河富鱼路断面水质达到Ⅳ类;全面消灭辖区黑臭水体,4个市考水质监测断面、19个区级水质监测断面水质全部达到了IV类以上标准,“灭五减四增三”治水目标基本实现……

可以这样说,高新区让民众心中天空蓝和草木绿的“愿景”变成了“实景”。

©高新软件新城 | 图源高新区

生态河道、流动水景、美丽河湖,这是此次全域治水的目标定位。也就是说,绿水的同时,还要以水造势、以绿造景、以野造趣,傍河结湖,打造特色鲜明的水景观。

论起依河造景,高新区可谓是行家里手。

许多人应该还记得这样一个消息,去年秋高新区宣布将12亿元打造西安第一条全线夜光走廊,连接洨河生态公园、仪祉湖及云水公园,整合软件新城和国际社区,使其成为代表西安国际形象的绿色名片。

今年五一前夕,21.58公里长的沣惠绿道一期,全线贯通并对外开放。这条滨河夜光绿道融合了休息区、设施带、人行道、自行车道、绿化带等多个功能带,是西安市第一条集“生态体验、市民休闲、运动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型生态智慧休闲绿道走廊,也是西安全域治水的典范。

“沣惠绿道是高新区给我们送上的一份生态大礼。不仅时尚靓丽,还有运动设施和城市驿站,不仅能体验到休闲运动的乐趣,还能享受到一杯咖啡、一本好书带来的午后阅读慢时光。”这是软件新城一位“码农”朋友的评价。

我们从高新区得知,正在治理的沣河,将对标伦敦利亚河、慕尼黑伊萨河、首尔清溪川等,规划“一心三段六片”空间结构,营造多条城市绿廊,分段形成以“岛、洲、湖、滩”不同特色的治水景观。

当然,高新区的动作远不止此。根据规划,高新区将加快建设集“水廊道、运动绿道、多彩景观道、文化公园廊道”等核心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型生态水系智慧休闲廊道群,达到“活水、清水、赏水、玩水”的目标,同时按照“林道、花道、夜道、田道、水道、文道”六大特色,充分挖掘高新区河湖文化资源及内涵,打造生态高新、美丽高新。

比如,沣潏交汇口生态修复区以大禹文化为内涵,建设周文化展示馆、文化景观雕塑、主题广场等,打造“生态+文化”旅游新样本。

再比如,科学城创意公园,以文创艺术和科技智能为主题,包括雕塑文化广场、演艺广场、文创天地和高塔风车、夜光步道、繁仿生氛围灯、太阳能车棚等……

©沣河高新段治理效果图 | 图源高新区

正所谓,治水如下棋,有思路才有出路,有行动才有未来。

两年前,高新区提出“创新之城、富强之城、美丽之城、时尚之城、幸福之城”,打造大西安都市圈的首善区,而治水无疑是实现目标的关键一环。从一系列动作来看,“城水相依,河畅景美,生态首善”绝对不是一句空话。

如果站在更高层面来看,在中央治水棋局下,西安绘制的全域治水蓝图亦是触手可及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