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风水摆布第一人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皇帝,自秦始皇创立之后,一直是两千年来,封建社会中最高统治者的代表。在皇帝制度之下,皇帝一人掌控着国家最高的统治权。国家政务的最高决策者也是皇帝,可以说国家的一切都要按照他的意志进行。皇帝有权指使文武百官,而在朝官员必须无条件的服从皇帝的旨意,哪怕是赐死,也必须接受,因为皇帝的话语就是最高的法律。无论是官员任免还是对外出征,事无大小,都只有皇帝一人才能决定。
皇帝的权力无人可以制约,是天下之主,所以皇权的传递也是重中之重。皇帝为了保证权力在自家之中代代传递,不被他人篡夺,制定了一套完整而有效的皇位继承制度,即"嫡长子继承制"。随着这套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实施,历朝历代的皇帝,大多都是根据这套继承制度登基坐上皇位的。
不过这套继承制度也不是完美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篡位的现象,比如燕王朱棣。他就不满太子死后,皇位传给了皇孙,所以打着"清君侧"的名号,带兵叛乱,成功的把建文帝赶下台,自己登基做了皇帝。而且这套制度最大的弊端是选皇帝不按照才能,而是自嫡长子出生时,便已经定下了。所以历史上就会有昏君、无能之君登基,让一个不会治理国家的人做了皇帝,最后只能导致一个国家,一个朝代走向灭亡。
《廿二史劄记》中记载,明成祖登基后,立刻宣告了自己继位的合理性:"乃唐高宗则当中宗在东宫时,即立重照为皇太孙。明成祖亦当仁宗在东宫时,即立宣宗为皇太孙,皆非礼也。"
不过古往今来,能带兵起义,推翻皇帝的,大多都是各地诸侯,或者地方军阀,历朝历代虽然都有农民起义,但真正能成功的并没有几例。大多数的农民起义,都是只起到了推动制度变革的作用,最终都被镇压,以失败告终了。虽然民间一直流传有"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俗语,但皇权真正流动,还是在贵族王室之间。不过历史上也有那么几位皇帝,出身卑微,但最终逆袭,做到了皇帝的位置上。明太祖朱元璋就是例子,接下来就让我们盘点一下,那些草根皇帝的成功之道。
"乞丐皇帝"朱元璋与"九字真言"
明太祖朱元璋,是大明的开国皇帝。元朝末年,君主无道,在当时人命还不如一头驴值钱,民不聊生,所以刀兵四起,农民起义不断,地方也有军阀势力割据。而朱元璋出身贫寒,一场瘟疫夺取了他父母的性命。而为了谋生,他为地主放过牛,做过和尚,甚至还当过乞丐,他起义抗元的时候,哪一股势力都比他要强,为什么偏偏就是他最后成功,做了皇帝呢?因为朱元璋有着"九字真言"。
《明史》中记载"明太祖起布衣,定天下,当干戈抢攘之时,所至征召耆儒,讲论道德大学问明王守仁著。为其在嵇山书院讲授《大学》的记,修明治术,兴起教化,焕乎成一。"
所谓"九字真言",指的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朱元璋手下,一个名为朱升的谋士,为朱元璋提出的建议。"高筑墙",说白了就是在自己的根据地建筑高高的城墙,巩固自己所统治的地区,元朝末年对于百姓的压榨十分残酷,而朱元璋在自己统辖的地区内,减轻税收,还禁止官兵欺压百姓,得到了民心,此事一传十,十传百,投奔朱元璋的百姓自各地而来,朱元璋的势力不断增强。
而"广积粮",顾名思义,指的就是囤积粮草了。俗话说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物资对于一场战争能否取得胜利,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各方势力忙于争夺地盘的时候,朱元璋按兵不动,囤积粮草,这为他之后的战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缓称王"则是这九字真言中,最重要的一点。"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的道理,便是如此了。这三个字指的是不要着急称王,明目张胆的对抗元朝。毕竟元朝虽然势微,但其军事实力,也是不容小觑的。先称王的方国珍、陈友谅等人,第一时间就遭到了元军的打击,而朱元璋没有称王,坐山观虎斗,当两边拼了个两败俱伤,实力大减时,朱元璋这才发兵,坐收渔翁之利,一举成功。
"流氓"皇帝汉高祖与"知人善任"
汉高祖刘邦,在带兵起义,反抗秦朝之前,可是个不折不扣的"地痞流氓",而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登基做了皇帝后,刘邦想方设法的诛杀了许多开国功臣,为世人所不耻,但客观的来说,刘邦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保证皇权的稳固,虽然看起来很是不人道,但是站在他的角度来说,并无过错。
刘邦是平民百姓出身,所以他深切的体会到,处于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的生活疾苦。所以在推翻秦朝之后,"约法三章",登基称帝后,轻徭薄赋,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民生的规章制度,与残暴的楚霸王项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故而深得民心,所以才能以一开始楚汉相争中的弱势一方,逆转局势取得了胜利。
而刘邦之所以能成功,最大的原因还是他的"知人善任"。因为刘邦做过泗水亭长,常年混迹于社会,所以他知道人才的重要性。虽然他不擅长指挥军队,但是他有韩信辅佐;虽然他不懂得如何处理政务,但是有贤相萧何帮忙。虽然他不懂兵法,不擅长谋划,但是这方面有张良为他出谋划策。正是因为刘邦善用人才,所以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旧唐书》中就这样总结,认为善用人才是刘邦取得胜利的关键:"昔汉高祖,田舍翁耳。提三尺剑定天下,既而规模弘远,庆流子孙者,此盖任得贤臣所致也。"
"织席贩履"的刘备与"百折不挠"
提前刘邦,就不得不说一下他的后代刘备了。刘备虽然贵为汉高祖刘邦的后代,但在东汉末年,刘备也不过是一介布衣,靠编织贩卖草席草鞋为生。刘备虽然出身卑微,但他一直有着匡扶汉室的梦想。所以黄巾起义,天下大乱,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刘备也不甘心庸庸碌碌的过完一生,便和关羽、张飞一起,投奔到了公孙瓒的麾下。
十八路诸侯各个兵多将广,而刘备不过是公孙瓒的手下,论起势力,刘备一方实在是微不足道,那么刘邦是怎么一步一步崛起,与东吴、曹魏平分天下的呢?这还要归结于刘备的性格。刘备的性格和他的老祖宗刘邦很是相似,那就是百折不挠。刘备这一生中,打过的败仗有很多,但哪一次都没能将他彻底击垮,每一次失败后,刘备都会很快的重整旗鼓,卷土重来。
而除此之外,"礼贤下士"也是刘备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刘备向来讲究"以德服人",不管是不是在表面上做做样子,在乱世之中,能做到他这样的主公少之又少,"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庞统、赵云投奔刘备,都是因为他的德行。而刘备也善于识人,他临终时还叮嘱诸葛亮,马谡不能重用,诸葛亮不听,才在街亭一战大败而归。
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机会也是刘备的优点之一,虎牢关一战,一十八路诸侯都被吕布挡住,无人敢前去应战,而此时刘备站出,刘关张三英战吕布,为刘备赚足了人气。而自己的徐州被吕布夺走后,刘备转身便与曹操联手,灭了吕布。而后他又借助刘表,大败了曹操,与孙吴联手,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大局。
《三国志》中记载了赤壁之战:"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近,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评价
朱元璋之所以能由一个乞丐,做到了皇帝的位子上,是因为他听从了谋士的建议,恪守"九字真言",注重民生,善待百姓,得到了民心。同时也借此机会,招纳了一批有识之士,建立的自己的团队。而广积粮草,以逸待劳,既为之后的战争准备了充足的物资,也借此机会,训练出了一支骁勇善战,战无不胜的"铁军。"而迟迟不自立为王,坐山观虎斗,也消耗了元朝以及其他起义军的有生力量,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而刘邦之所以由一个混迹于街面的小混混,成功的攻破了秦朝,打败了项羽,最重要的原因便是他的知人善用。刘邦本身并无才能可言,张良不在身边时,他还错误的估计了己方军队和楚军的实力,把守函谷关阻止楚军入内,导致后来险些命丧鸿门宴。不过刘邦虽然一无是处,但是他善于用人,他不会带兵打仗,所以重用韩信;他不会谋略,所以重用张良;他不会处理国家事务,所以重用了萧何。正是如此,刘邦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刘备之所以能从一个小商贩,做到与曹魏、孙吴平分天下的蜀国国主,靠的也是对人才的善用,以及自己礼贤下士的品德。"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出山,"怒摔阿斗"收买了赵云的忠心,刘备最为辉煌之时,在外有赵云、关羽等五虎上将为他冲杀在前,在内有诸葛亮、庞统等谋士为他出谋划策,想不成就一番事业,都是难上加难。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其无种也。由这三位出身卑微,但逆袭坐上王位的"草根皇帝"的成名经历来看,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善用人才,善于接纳他人的意见,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像那西楚霸王项羽,就是因为刚愎自用,不信任手下,才导致手下的能人志士一个个都叛到了刘邦一方,导致最后输掉了天下不说,还赔上了自己的性命。
参考文献:《三国志》、《廿二史劄记》、《旧唐书》、《明史》等。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