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是實事求是的說,黨錮之禍最大的影響其實並不是皇帝親小人遠賢臣,而是打破了東漢王朝外戚宦官士人的政治平衡,導致國家徹底失控。無論是士族黨人還是宦官其實都沒有自己說的那麼無辜,大家天下烏鴉一般黑,無論是誰掌權一定會撈錢、打擊政敵,包庇自己的勢力,都是一樣的,而皇帝最應該做的是穩居其中當調節的裁判,高高在上纔可以保證皇帝和政府的權威。

大家好,我們的用心瞭解歷史中沉澱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可以說外戚和士大夫合流了,這樣一來宦官自然就慌了。
漢和帝以來,皇帝羸弱,皇權旁落,外戚、宦官交替弄權干政,使得東漢的政治更加腐敗,東漢王朝的統治面臨嚴重危機。而正是這個時候發生了黨錮之禍,所謂“黨錮之禍”就是桓、靈二帝親近宦官外戚而摒棄士族的做法,被後世歷史認爲是傷害了漢王朝的根基,最終釀成了東漢的悲劇。
但是實事求是的說,黨錮之禍最大的影響其實並不是皇帝親小人遠賢臣,而是打破了東漢王朝外戚宦官士人的政治平衡,導致國家徹底失控。
我們都知道自漢光武帝成立東漢以來,東漢給人最大的印象並不是如西漢那樣的豪邁勇進,而是充斥着一股子腐朽的氣息,原因就在於東漢的成立,光武帝在各地豪族地主的支持下勝利了,但是東漢也落下了病根,東漢對於地方的控制不夠強,東漢皇帝對於朝廷的控制不夠強。
加上從漢和帝以來幾個小皇帝登基,導致皇權徹底旁落,外戚、宦官互相牽制,皇帝年幼的時候是外戚掌權,皇帝長大後藉助宦官的力量扳倒外戚,這就是一個輪迴,權利的制衡反而使得東漢王朝即使不斷腐朽也能夠保證自己對地方和軍隊的控制,不至於出大亂子。
當初漢質帝死時,太尉李固和杜喬堅持擁立年齡較長、富有德才的清河王劉蒜爲帝,這讓梁冀懷恨在心。漢恆帝即位後,梁冀羅織了一個罪名,把李固和杜喬下獄處死。
自梁氏家族覆滅以後,宦官又開始獨掌朝政。白馬令李雲上書對宦官進行抨擊,結果被逮捕下獄。弘農郡五官掾杜衆讚賞李雲的行爲,上書表示自己願意與李雲同死。李固、杜喬與外戚的鬥爭,李雲、杜衆與宦官的鬥爭,都得到社會的同情,人們將他們四人稱爲“前後李杜”,可以說他們是爲士族的崛起立下了汗馬功勞
“黨錮之亂”的本質就是權力的洗牌,外戚(竇武)想要聯合太學生扳倒宦官奪回權利,太學生想要徹底在政壇上站住腳,當然這也是這些太學生背後那羣世家望族的要求。
公元166年,宦官趙津、侯覽以及黨羽張泛等人在朝廷大赦之前違法亂紀,試圖通過大赦免除刑法。而官僚集團的成瑨、黃浮等人在大赦之後仍舊按律法懲處了這些人,按理說大赦就是大赦,但是官僚集團的人打破了這個規矩,秋後算賬激怒了宦官勢力。
因此宦官向皇帝進言,然後皇帝就重罰了這批官員,這是黨錮之禍的開始。
太尉陳蕃、司空劉茂向漢恆帝進諫,漢恆帝不悅,劉茂便不敢再言。陳蕃又獨自上書,列舉前朝例證爲受罰官員求情,並懇請漢恆帝清除宦官亂政的不正之風。
桓帝是非常不屑的,當年梁冀殺質帝的時候你們有沒有站出來?外戚殺皇帝都沒事,現在宦官貪點錢你們就站出來了?桓帝並沒有搭理他,宦官因此對士大夫更加嫉恨。他們不敢加害位高名重的陳蕃,便對其他人大加報復。當時,無論是朝中大臣還是地方官員,凡是曾公開指責宦官亂政的,全部遭到迫害。
士大夫的反撲也如期而至,宦官黨羽(張成)的兒子被李膺處死。之後宦官就讓張成“誣告”李膺結黨營私,宦官勢力與士大夫的矛盾正式擺到檯面上。桓帝最忌諱結黨營私了,畢竟梁冀的例子在那裏擺着那,因此下令逮捕黨人。
但是沒想到陳蕃拒絕執行此詔書的命令,桓帝直接跳過了司法程序,讓宦官負責逮捕黨人。拒絕皇命但是卻沒有得到處治,可見當時世家豪門在朝廷中的影響力以及皇權的衰落,要是放在滿清不殺個幾十萬人韃子皇帝絕對不會滿意。
之後陳蕃再度上書勸諫,桓帝則是免去了他的太尉職務,並沒有對他追責。十二月,外戚竇武出面求情,而且宦官也怕李膺鬧得沒完沒了,所以想見好就收。就這樣皇帝大赦天下,黨人得到了釋放,這一次黨錮之禍也就此告終。
永康元年,在位21年的漢恆帝駕崩,終年36歲,漢恆帝沒有子嗣,竇皇后便和父親竇武商議,決定擁立漢恆帝堂侄劉宏爲帝。於是,年僅12歲的劉宏登基,史稱漢靈帝。
漢靈帝即位後,竇皇后被尊爲太后,臨朝聽政,其父竇武以大將軍的身份輔政。同時,竇氏家族有三人被封侯,竇家以外戚身份掌握朝政大權。在政治立場上,竇武一直堅定地站在官僚地主階級的陣營中。竇武愛惜人才,曾招攬天下名士,還常把自己得到的賞賜捐助給貧困的太學生。
竇武掌控朝政後,接觸黨錮,重新啓用被禁錮的黨人,更是私下和陳蕃密謀誅滅宦官勢力,可以說雙方的矛盾已經一發不可收拾了。
建寧元年,天空出現日食現象,竇武以天降異象爲藉口,奏請竇太后下旨誅殺宦官,在竇太后答覆前,他搶先殺了中常侍管霸、蘇康,並準備殺曹節等人。
但是宦官勢力連夜假傳詔令,追捕竇武、陳蕃等人。太尉陳蕃沒有什麼人馬,當日就遇害了。竇武率領步兵營對抗宦官,但是宦官等人假傳命令,讓張奐鎮壓了竇武。
隨後宦官開始圍剿黨人勢力,大量黨人被牽連、誅殺。之後雖然也有人爲黨人鳴冤,但是卻遭到了二次鎮壓,並且牽連五族。這一場黨錮之亂一直到何進擔任大將軍,並且與士大夫(袁紹)聯手對抗宦官。雖然袁紹衝進宮中把宦官剷除殆盡,但是何進卻被宦官殺害,而且還引來了董卓入京。
而漢朝也就在這幾次黨錮之禍中走向了滅亡,但是東漢滅亡的原因其實真的和宦官干政啊貪污什麼的沒多大關係,宦官才幾個人?就是貪污又能夠貪污多少?最後還不是皇帝的錢。只有士人豪族這些纔是皇帝最大的敵人。
無論是士族黨人還是宦官其實都沒有自己說的那麼無辜,大家天下烏鴉一般黑,無論是誰掌權一定會撈錢、打擊政敵,包庇自己的勢力,都是一樣的,而皇帝最應該做的是穩居其中當調節的裁判,高高在上纔可以保證皇帝和政府的權威。
漢桓帝曾經下令禁止驅逐地方長吏(縣級官吏),可見在當時地方那些豪強地主已經真的到了一種獨霸一方的地步了,皇權和 政府被徹底壓制,如果宦官和外戚還在位的話或許還可以有救,但是如果真的士人掌權,估計東漢就是下一個明末了。
當然並不是說士族裏沒有什麼人才,不可否認士族裏真的有很多人才,但是士族門閥終究在乎的是他們那的家族而不是政府,如果士族門閥上位,那麼遍佈全國的豪強地主就會是政府最大的吸血蟲!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