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雨欣侃藍領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東漢末年,封建制度政治黑暗,時局動盪不安,內有外戚宦官明爭暗鬥,外有少數民族入侵華夏,百姓深受壓迫,最終爆發各地叛亂,以黃巾大起義爲代表。
黃巾起義發生於中平元年(184年),一直到中平六年(189年)董卓之亂之前,全國各地到處爆發起義,之所以東漢政權沒有像大秦和新莽一樣,在起義的洪流下一敗塗地,就是因爲有以皇甫嵩爲代表的一批人物,成功鎮壓起義並短暫維持着東漢的政權。皇甫嵩在鎮壓各地起義時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平元年(184年)到中平六年(189年),東漢王朝比較大的軍事活動都有皇甫嵩的身影,成功鎮壓起義軍的同時也獲得了非常高的聲望,當時更是有人評價皇甫嵩說:“本朝失政,天下倒懸,能安危定傾者,唯大人與董卓耳。”
董卓之亂
黃巾之亂
黃巾起義以鋪天蓋地之勢席捲全國,起義軍主力主要集結在冀州、穎川、南陽三地。朝廷派皇甫嵩、朱儁鎮壓穎川黃巾,盧植鎮壓冀州。皇甫嵩於長社大破穎川黃巾,成功鎮壓起義。
就在此時,盧植因被誣撤職,董卓代替但無戰功,朝廷派遣皇甫嵩北伐鎮壓冀州黃巾,在廣宗擊敗張梁,在下曲陽擊殺張寶,成爲鎮壓黃巾起義首功之臣。
涼州之亂
黃巾之亂當年冬天,涼州地區爆發戰爭,這次巨大的羌胡起兵也成爲涼州地區成爲漢末經常爆發戰爭的開端。朝廷派遣皇甫嵩討伐起義軍,董卓爲皇甫嵩的副手,兩人第一次合作。後來因皇甫嵩收到朝中宦官的誣陷被免官。
中平五年(188年),朝廷再次派遣皇甫嵩、董卓西征涼州王國軍,這也是兩者第二次合作。來年漢軍成功擊敗王國軍,然而交戰期間,皇甫嵩、董卓兩人因戰略意見不同而產生矛盾。戰後朝廷擔心董卓擁兵不臣之心,便寄希望皇甫嵩能限制董卓。
然而隨後的東漢政權歸到董卓手上,皇甫嵩雖然聲望上高於董卓,實際上手中沒有兵權。何況皇帝被董卓挾持,皇甫嵩也沒有反抗董卓的力量和膽量。董卓因舊情沒有殺掉皇甫嵩,只是一直在朝中做官,沒有實權。
董卓死後,有人建議王允任命皇甫嵩統領董卓舊部,王允沒有采納,反而堅持強力鎮壓,最終身死族滅。皇甫嵩再也沒有機會進去權力中樞,壽終正寢。
失敗之謎
同樣是朝廷倚重的將軍,爲什麼皇甫嵩在和董卓的爭鬥中最終失敗,成爲了皇甫嵩其人最大的謎團。大多數人認爲皇甫嵩沒有膽量與董卓鬥爭,文人迂腐氣太嚴重,才導致失敗,但這個說法恐怕未必正確。皇甫嵩父親、叔父都是將門世家,他也是率領軍隊鎮壓黃巾軍、出奇兵大勝王國軍、聲望極高的將軍,曾因屢次得罪當權宦官,而被罷免,不畏權貴、不懼怨恨,他沒有膽量,誰有膽量?
所以說皇甫嵩不敢鬥爭的說法不屬實。實際上皇甫嵩失敗的原因主要有兩點。皇甫嵩忠君思想和自身坦蕩的性格使然以及董卓有着遠超皇甫嵩的政治敏感度和手段。
皇甫嵩得罪中常侍而屢次被罷免;而董卓屢次兵敗獲罪,還是可以東山再起,最後成爲一方諸侯,說明董卓有些討好中央權力中樞的手段,而皇甫嵩並不會如此。中平二年(185年),皇甫嵩被中央撤銷涼州軍統帥職務,但是副手董卓卻沒事。董卓成爲地方割據勢力,拒絕朝廷任命,而是屯兵河東觀望。董卓知道軍事水平不如皇甫嵩,還敢於違抗君命,說明董卓已經意識到,即使皇甫嵩在朝,朝廷沒有足夠的力量征討自己
史書還有很多記載可以說明上述的觀點,因此說,皇甫嵩不是不敢與董卓鬥爭,而是不能。
皇甫嵩其人可以說是漢末名將,他平定黃巾,力戰外族,爲大漢王朝建立了不世功勳,而皇甫嵩絕不擅權對抗董卓,堅持自己內心的道義,更是讓後世稱讚。
他活着的時候,代表漢末理想者和道義者的傳奇,而他死後,漢末的夢想就真正結束了。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