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至於魏延和楊儀諸葛亮也做好了安排。在諸葛亮的計劃裏,要先殺魏延,後除楊儀。

大家好,我們的風水擺佈第一人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魏延之死是個冤案,在《三國志》中,明確給他下了“不便背叛”的結論。但是,爲了執行諸葛亮留下的修生養息的國策,魏延非死不可。可惜的是,魏延一死,那些魏延想要提拔的將才肯定也遭到了清洗。從此,蜀軍人才凋零,落得個“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境地了。
魏延之死是個冤案,但是,魏延在那個時候,他必須要死。至於是不是楊儀殺他,已經不是重要的事情了。換其他任何人都隨時隨地可以殺他。因爲諸葛亮早就把一切都安排好了。
殺魏延的理由是因爲他已經沒有用了,而且他活着,會破壞諸葛亮留下的國策。爲了蜀漢的長治久安,魏延非死不可。
在諸葛亮活着的時候,孫權有一次和蜀漢的使者飲酒的時候,就說道,魏延和楊儀都不是安穩之人,在諸葛亮死後必然要作亂,不知道諸葛亮如何相處。當時的蜀漢使者就說,用他們是因爲他們有才,是權宜之計。後來這件事彙報給諸葛亮,諸葛亮深以爲然。
以外人孫權都能夠看出來的事情,諸葛亮怎麼會看不出來。只是當時諸葛亮的主要任務是北伐,魏延驍勇善戰,楊儀擅長後勤,都是諸葛亮不可或缺的左右手。因此,諸葛亮必須要用他們。
但是,在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時,諸葛亮知道自己身體狀況,時日無多。所以在這一次北伐中,他投入了最大的力量,想要最後一逞。可是,到了彌留之際,他的理想還是破滅了。
諸葛亮在死前,已經定下了死後蜀漢的國策,那就是停止北伐,修生養息,以待將來。如果留下魏延,以魏延的資歷、才能、性格,他肯定要繼續帶領蜀軍北伐,這是和諸葛亮的遺策相違背的。因此,必須要除掉魏延,才能保證自己的遺策能夠貫徹執行。
所以,諸葛亮在北伐時,已經爲後事做了周密的安排。他將蔣琬等人安排在劉禪的身邊,並且密表劉禪,讓蔣琬作爲自己的繼承人,而下一個繼承蔣琬的人就是費禕。
至於魏延和楊儀諸葛亮也做好了安排。那就是讓他們自相殘殺,全部除掉。大家都知道,諸葛亮喜歡唱兩桃殺三士的《梁父吟》,這種計謀對他來說小菜一碟。他在北伐前就已經安排好了一切,只是楊儀和魏延還矇在鼓裏。
在諸葛亮的計劃裏,要先殺魏延,後除楊儀。因爲魏延是蜀軍中的二把手,有軍事才能,又善養士卒,能得軍心。魏延不除,很可能會造成軍隊的內亂。而楊儀一介文官,如果不聽從諸葛亮的安排,除之不難。
在諸葛亮死前,安排撤軍時,召開軍事會議就根本沒有通知魏延。並且讓楊儀統帥全軍撤退,魏延爲之斷後。如果魏延不從,就不管他,全軍只管撤回。
這個命令,如果有一點頭腦的人就會看出,這是讓魏延和楊儀互相爭鬥的伎倆。魏延身爲僅次諸葛亮的二把手,怎麼可能會聽從這樣的命令。更何況他和楊儀勢同水火,怎麼可能爲他斷後?這必然會造成兩人的爭鬥。
爲了讓這個計謀能夠進行得更圓滿,費禕又火上澆油,在裏面推波助瀾。我們可以看到,費禕以假借傳達命令的機會,去挑逗魏延。果然魏延上當了,他不但不聽從安排,還把自己的計劃告訴費禕,想動員費禕和自己一起行動。
魏延說諸葛亮一死,自己應該接管軍隊。並且把軍隊的指揮員的調動調換方案也告訴了費禕。我們可以從這裏知道,蜀中不是沒有可用之才,而是諸葛亮有眼無珠,將這些人才壓制使用,盡用些自己看得順眼的庸才。但是,魏延不知道費禕的真實目的,他的肺腑之言不但沒有換來費禕的幫助,還加速了自己的死亡。
費禕藉口逃回大營,將魏延的態度向大營的人員進行了彙報。楊儀不必說了,他害怕魏延掌握軍權後會殺了他。而那些魏延想要撤換的將領更不要說了,肯定義憤填膺,聽從楊儀的命令。我估計魏延要撤換的將領裏就有王平、馬岱之流。
於是楊儀率領大軍撤走,魏延和楊儀在路上相遇,爭奪軍權,發生火拼。當時,魏延和楊儀都上奏劉禪說對方造反。可是,由於諸葛亮事先安排好的計謀,蔣琬這些諸葛亮安排的人員一致認定魏延造反,這就造成了魏延的死命。
最終,魏延被馬岱所殺。而那個小人楊儀也沒有得到什麼好下場。漢中被諸葛亮收買的,魏延過去的搭檔吳懿接管。諸葛亮的位置由蔣琬接管,楊儀一無所得。在隨後的時間裏,楊儀還看不清自己的處境,到處亂髮怨言。這時,費禕又來看望他,轉頭就向劉禪告發了他的怨言。因此,楊儀削職爲民,被髮配到邊郡。不久又因爲上書誹謗,被迫自殺。
我們可以看到,從頭到尾,諸葛亮留下的計謀都執行得很順利。在這裏面,費禕立下了汗馬功勞。到蔣琬死後,費禕接替了他的職位,成爲蜀漢的執政。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