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买卖过程中,商贩们会用戥子称量你给的银子是否足两。第一,明清时期的古人进入客栈吃饭才会放下银子就走,明清以前的不会,因为民间不会有白银流通。

这种工具叫戥子,说白了就是一杆秤。在买卖过程中,商贩们会用戥子称量你给的银子是否足两。如果超重了,超的不多呢,就用铜钱找给你,要是超太多也好办,商贩一般还会随身携带一把剪刀,直接一剪子下去,留下该留下的,剩下的你拿走便是。
一般来说,这都是古装影视剧里的场景。
某大侠行侠仗义之余,大步流星走进酒家,对小二吆喝道:“我要十斤白酒,两斤牛肉,一只肥鸡。”菜上来了,摆满一桌子,大侠正大快朵颐呢,突然看到有个仇家鬼鬼祟祟路过,他立即起身走到老板柜台前,扔下一枚元宝,说不用找了,然后又匆匆离开了。
老板捧着银子,眼都直了,口中千恩万谢念叨着:“谢大爷,谢大爷……”
但这并非真实历史,至少在元朝之前不是。
但在普通老百姓这儿,铜钱仍在大量使用,朝廷也会定期发行铜钱作为通行货币。但我们刚才也说到,明清以来白银随国际贸易大量流入中国,白银储量一多,市面上也开始流通起白银了。但老百姓用的白银,可不是那些银锭和元宝,而是经过切割的、形状不规则的、重量不一的、成色五花八门的散碎银子。
那么,在日常的买卖中,商贩们该如何检验这散碎银子是否值得上商品的价值呢?
很简单,咱有工具啊。
不过,一般来说,老百姓之间的小买卖用不着戥子,因为交易量太小了。而对于日常交易中的散碎银子,商贩们对其重量、成色都相当有经验,往往看一眼,或是拿手掂一掂,就能估算个八九不离十了。
所以,我的结论是:
第一,明清时期的古人进入客栈吃饭才会放下银子就走,明清以前的不会,因为民间不会有白银流通;
第二,店小二是可以不数银子的多少的,因为人家一眼就看出来了;
第三,这古人之所以能走得脱,肯定是店小二估算了下,认定他给的银子足够结账了。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