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7年,路遙死後15年,賈平凹在紀念文章中說:。路遙,是一名出身於陝北的作家,他以兩部名作——《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而蜚聲於中國文壇。

路遙,是一名出身於陝北的作家,他以兩部名作——《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而蜚聲於中國文壇。其中後者幾乎是家喻戶曉,至今已經取得了2000萬冊的史詩級銷售量,被譽爲現代農村史詩級作品。


然而或許誰也沒想到,就是這樣一位斬獲茅盾文學獎的大作家,卻過了一段甚至連普通老百姓都不如窮苦日子。可以說,路遙是在貧窮中出生,在貧窮中去世。

路遙,本是家裏的第一個孩子,按說做爲長子,他應該是最受寵的。然而隨着他五個弟妹的相繼出生,他家裏的日子也變得日漸窮困。無奈之下,路遙的親生父母只好將他過繼給大伯爲子。在離家當天,路遙躲在沒人的地方,整整哭了一下午。

眼淚雖然流,但日子還得過。最終,路遙還是跟新的爹孃去往延川。與親生父親一樣,大伯家的家境同樣一貧如洗。貧瘠的陝北大地,根本無法帶來富足的生活。因此路遙的童年可以說是在飢寒交迫中度過。

爲了讓路遙能夠上學,他的養母李桂英甚至不得不去要飯,好省下一點口糧,讓路遙能夠上學堂。爲了不讓路遙覺得丟臉,李桂英甚至會走上數十里,在路遙看不到的地方乞討。


路遙早年的貧窮,讓自卑和自傲的性格,同時刻入他的靈魂。鑄就出一種超越常人的自尊心和征服欲,同時也造就了他畸形的消費觀。

一方面,路遙不講究喫不講究穿,按照朋友的說法就是:

“平日喫個饃,嚼上一棵蔥就滿足,可關鍵時刻絕對要抽根好煙,穿身體面的衣裳,再窮也要給好友送個禮”。

也就是說,在看不到人的地方,路遙總是苛待自己;而在社會上,路遙總是出手闊綽。明明家裏已經揭不開鍋,還不斷主動資助一些朋友,借錢都要請別人喫飯。

與此同時,路遙在抽菸與喝咖啡方面,卻有着別樣的嗜好。不好的煙,他絕對不抽;不好的咖啡,他絕對不喝。每個月花在抽菸和咖啡上的花銷,在當時人看來都是天文數字。


路遙之所以對高檔咖啡和高檔煙如此熱衷,很大程度是因爲路遙想借助這些外物,顯示自己的與衆不同。好友海波曾經問他:爲什麼不降低煙的檔次?而路遙的回應則認爲好煙不是生理上的需求而是心理上的需求。

如果路遙活到現在,這點兒花銷或許根本不算什麼。但在路遙所生活的年代,卻讓他的家境墮入極貧的境地。例如路遙的

《人生》共13萬字,路遙獲得1300元的稿費,千字10元;

1986年,《平凡的世界》由文聯出版社第一次出版,稿費大概3萬元,千字30元。

從當時的物價水平來看,這樣的收入着實令人稱羨。但以路遙這樣的花錢方式,這些稿費卻遠遠不夠。當《平凡的世界》榮膺中國文學最高獎“茅盾文學獎”,他連進京領獎的路費都沒有。在火車上,路遙不禁罵出一句髒話:

“去他媽的文學。”

最終路遙的貧窮,徹底摧垮了他原本壯實的身體。路遙一家原本就有家族性肝硬化,而他晝夜顛倒、日以繼夜、宵衣旰食、嗜煙好酒的生活、工作方式,讓他的肝硬化早早地進入了晚期。


從1987年開始,路遙便出現了吐血的症狀。由於囊中羞澀,路遙甚至不敢去醫院查看。路遙去世那年,延安至西安的鐵路剛剛開通,他便興沖沖地坐上火車,準備收集一些素材,要寫一篇超越《平凡的世界》的鉅著。

然而路遙一上火車,就感到腹痛難忍。等他下了火車,不管如何再也挪不動了,差點直接倒地。等被抬入醫院,診斷結果出來,那醫生只一個勁搖頭,表示有心無力,直接囑咐家屬打點後事了。

住進醫院後,雖然大家都瞞着路遙,不告訴他具體的病情。然而路遙在隱約間,已經料到了自己身體的狀況。因此躺在病牀上的路遙,每天都憂心忡忡,常常流淚,他擔心自己只有13歲的愛女路茗茗,擔心自己仍生活在寒窯之中的養母。

更讓路遙受打擊的是,就在他去世前2個月,他的妻子林達在病榻前,將離婚協議書交到他面前。對此,路遙並沒有說什麼,忍痛簽下了協議。


1992年11月17日那個夜晚,路遙在抑鬱和痛苦中離世。在彌留中,路遙卻不斷地念叨自己的親生父母,不住地“胡言”:

“爸爸媽媽可重要哩……“爸爸媽媽可親哩”。

去世時,路遙乃是名震中國的大作家。但他死後,給老母和13歲獨女留下的,竟然只是一疊總數達1萬多的欠條。而他死前最大遺願之一,只是想借5千塊錢而已。


據說路遙死前,執意要見老友賈平凹一面,一定要對他最後說一句話。據當事人回憶,路遙對賈平凹說得最後一句話是:“看我這熊樣,你要引以爲戒,多用心呀!”賈平凹聞此,竟像逃跑一般地飛奔出病房,蹲在樓梯拐角,涕泗交下,嚎啕大哭起來。

從此以後,賈平凹變得“愛錢如命”,其吝嗇聞名於中國文壇。或許這樣的改變,正是源於路遙的告誡。2017年,路遙死後15年,賈平凹在紀念文章中說:

“他是一個優秀的作家,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是一個氣度磅礴的人。但他更是夸父,倒在乾渴的路上”。

或者,這正是對路遙辛酸一生最好的總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