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殷實,工書,酷愛小篆。其篆書宗秦斯之刻石,溯本求源,根植傳統。精心臨摹古碑刻、法帖,以古爲師,然不泥古,充分吸收秦斯刻石、唐時李陽冰、清人鄧石如、吳昌碩等歷代篆書名家的優點與精萃,並將其融匯貫通,化他法爲己用,漸成己風。

張殷實 杜甫《望嶽》詩

       觀其書,中鋒用筆,精道、考究。逆入,穩行,圓收,藏頭護尾,不事聲張,不露鋒芒,乾淨、利落,遊刃有餘。筆力穩健篤實,遒婉圓通,力透紙背,入木三分。大字筆畫線條勻勁有力,筆施墨上,亦擅變善化,有若潤含春雨,亦見飛白動靈,虛實相生,蒼勁渾樸,傳統書論中所謂“墨分五彩”,卓然可見。小字纖如鐵線,剛勁有力,結實如鐵,講究線質,文質相含,翩然雅韻,入目入心。文心靜氣,充盈其中。

張殷實 《將進酒》全文

        潛心篆書的同時,張殷實對中國書法史上的另一瑰寶, 被尊爲“大字鼻祖”、“榜書之宗”的泰山經石峪刻石也是深愛至極,臨習不輟,下盡苦功。張殷實說,經石峪介於隸楷之間的字體造型,恰如其分地融入草情篆韻,形美意足,令人流連,引人入勝。如何讓自己書寫的經石峪也能溢韻傳神,書篆,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了我。篆書的施墨、用筆、傳神、達韻,讓我能更好地去領悟和理解經石峪書體創作的核心要領,再加之對隸、楷等多體的反覆研習,推敲琢磨,逐漸找到了打開經石峪書體創作的鑰匙……

張殷實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局部

       觀張殷實所書泰山經石峪,用筆安詳從容,雍榮大度,自信灑脫,收放自如,結字奇特,斜倚相生,筆筆生趣,字字動靈,亦拙亦巧,亦畫亦書,韻味十足,耐人琢磨。重心穩而有力,頗有筆落即乾坤的那股子剛毅。
張殷實之書,筆墨的安瀾之下,是一顆溫潤豁達執着堅定的心。六零年代之初生於泉城濟南的張殷實,有着那一代人對傳統深刻的認知和熱愛。敬畏傳統,熱愛傳統,守護傳統,傳承傳統,是責任,更是本心。受家庭薰陶,幼年學書,少小立志,從此筆耕不輟,轉眼已五十載光陰有餘,他深愛滋養他成長的這片齊魯沃土,鍾情淵源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他寫泉城,寫泰山,寫齊魯,寫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於是,便有了一系列篆書作品誕生在他的筆下:《七十二名泉》《李清照詞》《辛棄疾詞》《泰山刻石》《泰山經石峪》《望嶽》《泰山頌》《金剛經》《論語》《道德經》《孝經》《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百家姓》《毛澤東詩詞》《唐詩》《宋詞》······

張殷實 《論語》

       當心裏的熱愛深入骨髓,便會流淌出不移的堅持。趵突泉邊,孔孟故里,琅琊臺遺蹟,史志辦,博物館,都有過他到訪學習的身影。數次登上泰山,實地觀察殘存的刻石原跡,把自己書寫的作品拿來做個最真實的驗證,探索前人的創作方法,領悟他們的創作心境。“唐代畫家張璪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藝術創作理論,我特別認同。書畫同源,亦同此理。多些機會走進自然,身臨其境,才能更好地領略書寫的意義和真諦,‘知己不足而後進’不斷地向前人學習,向自然學習,才能不斷有所進取”張殷實說。

張殷實在泰山經石峪學習 留念

       所有歲月的磨礪、生活的洗禮,最終都豐盈了內心,堅固了理想,任時間掠去韶華,留下身心修養的與日俱臻,處事溫和,爲人謙遜,博識達觀,又一身風骨。“會晤過山嶽春秋,行經過歲月風口,以出世的情懷入世,平和,且無戾氣,不驚於寵辱,不困於喜悲。就如古詩中的那句: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這是張殷實特別喜歡的詩句。溫潤的人,如玉。溫潤的字,動人。細品張殷實筆下毫端每一個躍然紙上的字符,都帶着溫潤的靈魂,流淌出歲月的波瀾,和着他幾十年如一日腳踏實地的奮進、忘我的堅持和對傳統至誠的敬畏與守護,以及常人難以企及的剋制和自律。每賞張殷實之書,看得見歲月的浸染,讀得到時光的沉澱,品得到內心的安然...

  韻如是,如是韻。功夫之外, 心使然。
“這些年,我只做了一件事:認認真真寫字。未來,還是這件事。努力,在路上,傳承,不止息”張殷實如是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