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龍千萬看纏山,一重纏是一重關,關門若有千重鎖,定有王侯居此間。”《撼龍經》——楊筠松

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

歷史文物用他們曼妙的身姿,向我們展示了中國古時代的風姿綽約。歷史文物更用他們的審美意蘊,勾起我們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美好探索……

盜、被盜之間的博弈

我們追捧文物是因爲他們的美好,而會有一部分人“追捧”是爲了他們的物質價值。因此,自古時起 ,便有了一種不太光彩的職業——盜墓賊。

從“賊”這個字,我們便不難看出,歷朝歷代都對其深惡痛絕。

但在墓室裏的陪葬品,難以估價的財產誘惑,使得不少人以身犯險,甚至世代傳承。


自有了盜墓,便有了應對措施。古代的應對盜墓的方法更是花樣繁多。爲了防盜墓的土夫子打擾他們死後的安寧,各朝墓主們費盡心思。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在那個封建思想控制人們的舊社會,墓葬文化極爲盛行。

生前豪橫一生,榮華加身,那死後定也是極講究排場。

於是那些富貴人家便把死後的墓葬當作死後的住宅,從生前就開始費心裝飾,地位越高,裝飾越豪華。衆所周知,一個墓中最容易被入侵的當屬墓葬的牆壁。

爲了防止盜墓,不少墓主人在墓道里灌水銀,注鐵水,甚至不遺餘力的製造金剛牆。

價值連城的墓牆

天下之大,無奇不有。這不,就在不久前,

重慶市的一家建築施工地上,施工工人們在打地基時發現一個明代古墓,墓牆用青花瓷堆成。

青花瓷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不少人是從周杰倫的《青花瓷》中第一次聽說這種絕美精妙的瓷器。更專業的說

青花瓷別名白地青花瓷器,原料是以含氧化鈷的鈷礦,元代時期,最負盛名青花料當屬元代從海外進口的“蘇麻離青”。


匠人們在陶瓷的坯體上描繪青花紋飾,之後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這種鈷料燒成後呈藍色,不僅色彩鮮豔,着色力強。

更是開闢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風格豪放灑脫,雄渾壯麗。而讓它馳名海外的更屬他的價格,要知道元青花的價格可非常人所能及。

2

005年佳士得拍賣會,以天價2.3億拍賣成交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在2012年在華辰更有以6888.5萬元成交的元青花魚藻紋折沿盤。

因此用天價青花瓷做幕牆的消息一經傳出,很快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不少考古專家,歷史文化學者慕名趕來,一辯真僞。

通過仔細的觀察辨認,考古學家和文物保護學家,激動的宣佈:這是一層精妙絕倫的青花瓷牆,全部都是上等青花,數以千計的青花瓷

,價值不可估計。


話說回來,墓室裏光是一面牆就如此豪華,那墓裏面該是何等的富貴華麗呢!專家們開始着手開採這一從未見過的文物寶藏。但是難題擺在面前,想進入墓道,免不了會破壞這麪價值連城的珍貴墓葬。進不去,我們實在無法繼續深入發掘墓中文物和其背後的文化價值。

專家團隊集思廣益,終於想到了一個辦法:在墓的一側挖一個只能過去一個人的小土洞,然後考古學家和科考隊依次通過古墓。

不過讓所有人感到喫驚和遺憾的是,古墓中只發現了墓室主人的遺骸和承裝屍骨的棺木,並沒有任何有歷史價值的東西。這也讓墓主人的身世成迷,身份成謎。

墓主爲何不惜代價的運用天價青花瓷建造價值過億的墓牆?又爲何拮据得不放任何隨葬品?是墓主人的原意?還是墓室早已被盜墓者洗劫一空?至今仍是謎團……

文物承載的歷史寄託

自絲綢之路開始,中國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古瓷器之美,

因此中國也被海內外讚譽——瓷器之鄉。青花瓷因其承載的歷史內涵,精美絕倫而被當作作爲瓷器屆內翹楚。

因此若想研究中國古瓷發展進程,中國青花瓷的研究必是其重要組成部分。雖說這青花瓷和青瓷只差了一個字,但是他們無論是從外形或者價值方面都是天差地別。


原本這

青瓷是瓷界寵兒,被大部分人默認在心中“國瓷”的稱號

,但是由於越來越多的瓷器愛好者和國內專家學者對青花瓷的研究和探索,發現了青花瓷的不一樣的美和價值。青花瓷的熱度隨着深入的考古發掘越來越高,甚至於從古玩界到華語流行樂壇,都有青花瓷的身影,像大家耳熟能詳的周杰倫的《青花瓷》。

青花瓷用它多彩的顏色爲自己開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王者之路

,在這條路上,它見證着瓷器發展的每一個腳印,每一個轉變……青花瓷用自己獨一無二的魅力爲自己在瓷器長河裏爭取了無可撼動的地位,也讓大家明白,它的轉變和發展,都是因爲中國人民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勞動精神。


青花瓷不僅僅是一種古玩,一種瓷器,一種藝術,它身上包含的是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勇敢,是爲中國發展鋪下的一塊塊文明之磚,這纔是它多姿多彩的外表後的魅力,是青花瓷賦予整個中國的最寶貴的財富。

保護文物,不僅是對文物的保護,更是對中國文化的傳承。

會有人說,保護文物與我們普通人無關,那是考古學家,歷史學者的任務和責任。我卻想說,

保護文物,人人有責。

這些歷史文物在歷史的變遷,朝代的更迭中,歷史文物承載着中華民族文化的積澱。


而近些年有餘基礎設施老化、綠化工程建設不足,造成文物四周環境的理化性狀發生改變,讓他們失去原有的存在環境,

環境的改變讓不少文物的生命力大打折扣

。長期缺少系統整治這使得文物身邊安全隱患越來越多。

因此一旦出現貪財鬼,財迷心竅,看中了文物背後的物質價值,因此不惜破壞文物。

這種行爲不僅造成了很多無法挽回的文物損失,更是大大削減了中華文化的物質寄託。保護歷史文物,從我做起。讓我們一起保護我偉大祖先留給我們的瑰麗寶藏,共同見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