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人:這個社會福利叫“舉子倉”,因爲百姓養不起孩子所以棄嬰現象非常多,朝廷爲了解決棄嬰的問題,選擇設立舉子倉,如果父母養不起孩子,可以去朝廷領幼兒補貼,一個人四貫錢(ps:一貫錢=一千文)。此等行爲有悖人倫,官員、士大夫不斷上書朝廷要重視嬰兒的福利,最終宋朝制定了一系列的補貼嬰兒政策,比如:“舉子倉”、“義倉”。

宋朝是一個比較貧困的朝代,“三冗”、“歲幣”等問題拖垮了宋朝的財政,以至於後世對宋朝的評價爲“積貧積弱”。老話說好事成雙,但這壞事也經常成雙成對。

鄧雲特

統計宋朝一共發生了874次自然災害,

邱雲飛

統計宋朝發生了1543次自然災害,平均每一年都要發生1.8次的自然災害,甚至平均每年要發生4-5次自然災害。

要知道,他們可都是根據史書統計的,實際上還有大量的自然災害沒有上史書,不完全統計都有這麼多自然災害,更別說完全統計了。因此

《中國救荒史》、《中國災害通史》

都認爲兩宋自然災害頻發,其規模、種類都遠超唐代。


古代盛行小農經濟,百姓的財富主要來源土地產出。如此頻發的自然災害必定會導致大量百姓破產,因此形成大量的貧困戶和流民。大量的貧困戶迫使宋朝一步步完善社會福利制度,王德毅所著的

《宋代的養老與慈幼》

中提及到了:“

關於養老慈幼之政,自兩漢以下再沒有比宋代規模之更宏遠,計劃之更周密,設施之更詳盡的了。

”今天江郎就基於史書人工擬出一個宋人,我們直接對話宋人,看看他從生至死,朝廷都安排了哪些福利。


嬰兒時期的社會福利

江郎:請問一下,您小時候有什麼社會福利嗎?

宋人:嘿,你還別說,我小時候還真有社會福利。我們這個朝代,棄嬰的現象特別多,要不是朝廷救濟,我估計就沒了。

江郎:那請問一下,您能具體講講小時候的社會福利嗎?

宋人:這個社會福利叫“舉子倉”,因爲百姓養不起孩子所以棄嬰現象非常多,朝廷爲了解決棄嬰的問題,選擇設立舉子倉,如果父母養不起孩子,可以去朝廷領幼兒補貼,一個人四貫錢(ps:一貫錢=一千文)。


宋朝時期因爲苛捐雜稅、自然災害等原因導致大量貧困家庭養不起孩子,因此盛行“不舉子”之風,說好聽點是不生孩子,說難聽點就是殺嬰。此等行爲有悖人倫,官員、士大夫不斷上書朝廷要重視嬰兒的福利,最終宋朝制定了一系列的補貼嬰兒政策,比如:“舉子倉”、“義倉”。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記載:紹興八年下詔“

生男女不能養育者,每人支免役寬剩錢四千。

”貧苦百姓可以領到舉子倉發放的救助金,同樣不止現金補貼,還有一定的免徭役補貼、糧食補貼。這一系列的補貼就是要讓百姓養得起孩子,遏制“不舉子”之風。

少年時期的社會福利

江郎:請問一下,你少年的時候有什麼社會福利嗎?

宋人:少年時家窮,讀不起書,多虧了朝廷的福利,不然我都不能上學。

江郎:那具體是什麼福利?

宋人:我上學的時候朝廷有貧困生補助,報銷書費和伙食費。考試之前有廣文館,免費給我們補習功課。進京趕考的時候朝廷還免費給我們提供交通工具,不用賣房湊盤纏。


宋朝對教育是非常重視的,因此設立了一系列的福利制度,比如:

貢士莊、學田制、廣文館

。學田制就是說學校有一定的學田,把學田出租之後收租金,然後補貼貧苦學生的學費和伙食費。貢士莊就是專門接納好心人的社會福利機構,大人物回饋社會的時候會捐錢給貢士莊,然後貢士莊用來補貼學生。廣文館就是朝廷設立的學校,專門給學生補習功課,而且收費非常廉價。

宋朝全國各地基本上都有貢士莊,湖北鄂州的貢士莊一年收入6000多貫錢,資助了大量貧苦學子。

宋徽宗時期全國學田收入爲3058872緡,用337944緡補貼167622個學生,這個規模是絕無僅有的。

廣文館更別說了,這是朝廷的義舉,史書記載“

學校之設遍天下,而海內文治彬彬矣

”。這些都能證明宋朝有大量的教育福利補貼貧苦學生,如果沒有這些機構,宋朝的文化絕不可能那麼繁榮。

青年時期的社會福利

江郎:請問一下,你青年時期有什麼社會福利嗎?

宋人:我沒錢做生意,當官又沒考上進士,所以只能種種地。朝廷爲了補貼我們,大興“

常平倉

”,這也算社會福利吧。

江郎:常平倉是什麼?

宋人:糧食豐收的時候穀物價格特別低,這個時候朝廷會提高收購價,補貼我們農民。災年的時候朝廷會降低糧食售賣價,讓我們買得起糧食。

宋朝雖然有“青苗法”,但是延續時間並不長,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依賴“常平倉”補貼窮苦百姓。常平倉設立的初衷就是防止

穀賤傷農,谷貴傷民

,是用來保障農民收入和生存的重要制度。我們都知道宋朝商業繁華,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經商的,大量百姓還是以農業爲主。

地主的抗風險能力強,但是絕大多數百姓都不是地主,抗風險性非常弱。兩宋災難頻發,百姓的生活非常苦,宋朝大興“常平倉”雖然不能保障百姓都富裕,但確實能起到補貼百姓的作用。而且在災年的時候鬥米勝似金,朝廷高價收購糧食然後低價售賣百姓,這絕對是義舉。

中年時期的社會福利

江郎:請問一下,你中年時期有沒有社會福利?

宋人:我們也有中年危機,一場病、一次災就能讓我們破產,要不是政府救濟,我們早就賣兒賣女了。

江郎:請問一下,政府救濟主要是什麼形式?

宋人:比如我去官方醫館拿藥,人家就收成本錢,看病要便宜不少。而且我們破產之後,朝廷經常派人賑災,讓流浪的我們有個安身之處。


宋人如果有病,那麼可以去朝廷設置的醫館拿藥,其價格遠遠低於市場價,因爲醫館設立的初衷就是以成本價售藥。而且宋寧宗時期軍民多有疫病,宋寧宗就下令“

令和劑局取撥合用湯藥分下三衙,並臨安府各處就本處醫人巡門表散。

”免費發放藥物,其目的就是讓百姓也能免除疫病之苦。爲了能讓百姓看得起病,宋朝設立了安樂坊、養濟院、翰林醫館院、太醫局、和劑局、太平惠民局等等醫療機構,正常時平價銷售藥品,疫病盛行時收治貧苦病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醫療體系。

另外朝廷賑災的舉措實在是太多了,幾乎每一次自然災害過後朝廷都會大力賑災,收納貧苦百姓,主要措施爲:

福田院、廣惠倉

。這些都是朝廷設立的收納場所,冬季或者災年時負責收納貧民百姓和乞丐,而且朝廷還提供食物“

給米一升,幼者半之,每三日一給

”。

老年時期的社會福利

江郎:請問一下,你老年時期有什麼社會福利嗎?

宋人:我老了,幹不動了,成了沒價值的人。擱以前,都是要拋棄老人的。但是我們不一樣,朝廷給我們制定了養老制度,這纔沒有被拋棄。


宋哲宗開始頒佈了“居養法“,下詔:”

詔寡孤獨貧乏不能自存者

,以官屋居之

,月給米豆,疾病者仍給醫藥

”。對於那些殘疾、孤寡老人、貧窮老人,朝廷一路養之,有朝廷修建的居住場所,而且每月都會提供食物,有病的人也會提供藥物。

古代拋棄老人的記載太多了,瓦罐墳絕對不是傳說,而是有事實依據的。宋朝時期同樣有拋棄老人的,尤其是貧苦家庭。這種行爲有悖人倫,朝廷是嚴加禁止的。但是貧苦百姓太多了,根本禁止不了。最終朝廷定下了“居養法”,由朝廷來贍養老人。

死了之後的社會福利

江郎:那你們生活不錯啊,到老都有福利。

宋人:不止啊,我們就算死了也有福利。

江郎:死了還能補助什麼?

宋人:墳地啊,不然你葬在哪裏?

江郎:朝廷還專門給你們搞了公共墓地?

宋人:當然了,朝廷設置了“漏澤園”,就是收殮貧苦死人的。


宋朝有一個制度,那就是“漏澤園”,這一制度規定地方官員需要把無人收殮的屍體安葬在漏澤園。宋仁宗曾經“

詔開封府市地於四郊,給錢瘞(yi)民之不能葬者

”,直到宋真宗時期朝廷就建立起一套成規模的公墓體系,專門收殮那些無人安葬的屍體,並且僱寺廟僧人來掃墓,保障墓地不會成爲荒郊野嶺。

綜上所述宋朝的福利制度還是比較健全的,嬰兒養育、教育支出、養老支出、喪葬安置都有妥善的安排。長期以來宋朝尚儒飽受詬病,但是不得不說儒家這幫人還是有好處的,在他們的喋喋不休下宋朝皇帝一步步完善社會福利制度。

最後致敬引用的文獻以及作者:

李政所著《淺談宋漏澤園制度》

段惠青所著《宋朝貧苦救濟問題研究》

董小路所著《宋朝貧民日常救濟研究》

杜菁所著《宋代醫療福利制度研究》

王連營所著《論宋代賑災制度》

鄧雲特所著《中國救荒史》

徐松所著《宋會要輯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