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除了工作本身的高強度,黃包車伕工作環境所具有的特點,也令這一職業更容易在體現社會壓迫的作品中成爲主角:相較於工廠中的工人,風裏來、雨裏去的黃包車伕們更多的被置於大衆的視野之下。那篇標題爲《擬購東洋小雙輪車》的短文提到有西方人計劃花費2萬元從日本購入90輛雙輪人力車,投入到上海租界作爲代步工具。

1874年3月24日,法國人米拉(Menard)的心情一定不錯。自從前一年春天從日本來到上海,這位法國商人始終都在謀劃一件事情:將在日本流行的人力車引入上海。終於,3月24日這天,米拉成功完成了上海第一家人力車公司的註冊工作。他旗下的300輛人力車終於可以上路了。
1873年8月18日,《申報》就對人力車將要進入上海的消息進行了報道。那篇標題爲《擬購東洋小雙輪車》的短文提到有西方人計劃花費2萬元從日本購入90輛雙輪人力車,投入到上海租界作爲代步工具。並指出這種人力車有些類似馬車,但體積較小因此更爲靈便。
至1907年,公共租界內已有8204輛“東洋車”,成爲當時衆多上海人出行時重要的交通工具。“黃包車”的名字,緣起於1913年,爲區別私人擁有的“東洋車”與用來營運拉客的公共“東洋車”,後者必須漆成黃色。“東洋車”也就逐漸被稱爲“黃包車”。這個名字隨着不少以老上海被背景的影視作品而爲全國人民所熟知。原來黃包車之所以姓“黃”,是由“東洋車”演變來的,因爲是黃色的,所以就姓黃嘍。
除了工作本身的高強度,黃包車伕工作環境所具有的特點,也令這一職業更容易在體現社會壓迫的作品中成爲主角:相較於工廠中的工人,風裏來、雨裏去的黃包車伕們更多的被置於大衆的視野之下。與此同時,坐車人的錦衣玉食與拉車人的衣衫襤褸,這種視覺上的鮮明對比,無疑也助推了人們對於這個職業羣體的同情。種種這些的結合,最終也使得黃包車伕成爲那個時代被壓迫者的一個典型代表。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文章